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学习方法

美学学习方法

第二节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一、为什么学习美学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简而言之,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和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

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在说着“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和美学的密切关系。

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和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审美观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2 2参见顾建华主编:《美育新编》,14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3转引自钱学森等著:《文艺学、美学和现代科学》,3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二、怎样学习美学美学的精髓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观念和理论,它们高度概括了关于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的内涵和规律。

但美学同时也是一门建立在人类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是一门和每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密切相关的科学。

因此,学习美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美。

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实践体现在众多方面:从每天的着装、发式到说话、做事的方式,从家居饮食到工作学习,从收看电影、电视到欣赏音乐、画展,从具体小事到为人处世的哲学观念等。

学习美学时,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和审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自觉地在美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的能力。

通过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能够不断认识到自己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第二,学习美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是我们分析美的根源、美的本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认识人类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活动的指导思想。

因此,学习美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认识、分析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对美学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就不会偏离大的方向,许多看似复杂难解的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取代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它只是指导性的方法论;另一方面,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心理分析法、实证法等,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具体方法,它们也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

第三,学习美学原理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无从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

不了解人类审美实践的历史,就难以从本质上认识美、美感、审美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也不能全面理解审美的规律。

美学原理不是单就眼前的事实就能得出的理论概括,而是研究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审美活动及其和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和人类不同时期的生存环境的关系之后才得出的理论概括。

因此,在学习美学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历史知识。

从原始社会的服饰、居舍、劳动工具、家具用品,到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的各种艺术品,世界各国的文学史、建筑史、雕塑史、绘画史、音乐史乃至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史,都应该成为我们广泛涉猎的对象。

当然,单就我们的课程学习来说,不可能要求学习者在有限的学期内扩展大量史学知识,只需要熟悉教材中列举的艺术史料和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并能够结合这些史料和作品理解有关理论。

此外,了解美学自身的发展史,对学好美学也非常重要。

了解美学史上已有的研究结论、研究方法、研究经验,是我们学好美学、进一步研究美学的基本前提。

第四,学习美学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美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但并不能直接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美学结论。

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没有定论,还有许多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不完善之处。

因此,学习者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提出疑问,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积累,研究一些有待解决的美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美学见解。

三、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美学学科的基础课、概论课,共包括八章教学内容,即引论、审美活动的发生、现实美、艺术美、审美类型、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审美教育。

本课程主要传授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主要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如何感知和判断客观事物的美和丑?美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构成这些事物的美的要素有哪些?美的范畴有哪些?优美和崇高的特点和区别是什么?悲剧性和喜剧性为什么都称为美?它们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是什么?人的审美心理因素有哪些?各审美心理因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迄今为止人们对审美心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什么叫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审美文化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审美教育的性质、特点是什么?美育的任务是什么?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篇二:美学学习心得《美学原理》读后感班级:工业设计(工)学号:0808131018 姓名:陶新松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

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

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

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

(2)劳动产品的美。

(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

(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

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所以,艺术美是客观和主观、再现和表现的有机统一。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

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

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

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

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四,意境和传神。

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

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和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和景的结晶。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2、情景交融。

意境中的情和境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神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五,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基本分类的理论,他从艺术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的喜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