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言教与身教教师的言教与身教应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师的劳动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且把它们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和举止,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言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树立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学习纪律,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校风校纪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
身教正是通过感官传导进入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这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形式,在教育生活中起着“言传”所代替不了的重要作用。
身教可以配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教师无声的教育影响下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身教影响力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案例展示此时“无声”胜有“声”七年某班自成立以来,班主任兼教语文课的刘老师发现学生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倾向,他们对班级的事、别人的事总是表现得很漠然。
虽经多次说服教育,效果不好,她很苦恼。
一天下午的语文课上,刘老师正讲着课,突然“哇”的一声,该班的学生林瑞吐了一地。
时值盛夏,臭味立刻充满整个教室。
此时林瑞脸色苍白,汗珠从脸上渗出来,痛苦地趴在桌子上。
见他这样,刘老师很着急。
而同学们有的捏鼻子,有的扇着书驱赶臭味,有的竟起哄:“熏死了!”面对这一场面,刘老师放下书,疾步来到林瑞面前,掏出自己的手帕,边为他擦汗,边询问病情,确认是感冒所致,刘老师才稍微放下心。
接着,她拿起笤帚和簸箕,从外面取来沙子,清扫呕吐物。
教室里很快静了下来,有的惊讶,有的满脸羞色……班长和另外两个班干部连忙接过刘老师手中的工具接着打扫。
刘老师转向全体同学说:“大家先上会儿自习,自己看一下课后题。
”说完,立即带着林瑞同学去了医院。
刘老师走后,又有几名学生自觉地拿起了扫除工具,大概过了几分钟,教室被清扫干净了。
教室里开始有人小声议论。
一个同学说:“刚才,林瑞吐了一地,我恶心得也要吐出来。
”另一同学接着说:“可不是?真脏啊…”“看咱们老师,一点也不嫌脏,又打扫,又送林瑞去医院的,我算是服了。
”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此时班长贺名同学站了起来说:“大家对今天发生的事情好像有很多话要说,记得刘老师说过‘想说大家一起说’,我们借这件事开一个十分钟的班会,怎么样?”大家都纷纷赞同。
其中一个学生对贺名说:“以往班会都是你主持的,今天还由你主持。
”贺名也毫不推辞地走上讲台,用粉笔在黑板的空白处写下了‘这一幕,我……’,然后说:“这是我们今天班会的题目,就今天发生的事情,大家想说点什么?”说到这,同学们又小声议论开了,班长贺名打断大家的议论说:“我想借这次机会说说我自己,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班长,在评选班干部时,老师说过‘一班之长,要以身作则,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当时我信誓旦旦地向老师向同学保证:一定要做好大家的勤务兵。
今天,林瑞有病了,开始我无动于衷,是老师的举动提醒了我,我愧疚的接过老师手中的笤帚,当时想:如果时间倒流我一定会主动地上前帮忙。
”班长的话再一次打开大家的话匣子。
林瑞的同桌站起来说:“我距林瑞最近,这节课我发现他总是趴在桌子上,我为了听课也没理他,他吐了之后,我没考虑到他那时有多难受,只是嫌气味难闻,又离他远远地。
看刘老师平时对同学挺严厉地,其实对我们挺好的。
”坐在最后面的一名学生也站了起来说:“看见林瑞痛苦的样子,我很想上前帮助他,可我怕学生讽刺我,说我‘装好人’……。
我应该勇敢点,像刘老师那样做。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恰巧被刘老师听到了。
原来她将林瑞同学安排妥当后,急匆匆赶回校上课,刚走近教室,便听见了同学们的议论,刚想推门走进教室,便听见了热烈的掌声。
她激动地走进教室,看见同学们勇于自我检讨、纷纷上台发言,她的眼睛湿润了。
再看看干干净净的地面,她明白了:同学们思想正在成熟,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提高。
身教重于言教,这件事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现在,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已蔚然成风。
大家都懂得,帮助他人是件快乐的事,更是有修养的人的美德。
二、案例分析刘老师对这件小事的正确处理,提供了教师“身教重于言教”作用的成功案例。
显示了教师良好的示范、影响和教育功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
”归结刘老师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注重与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刘老师做到了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往。
面对同学最初的表现,教师往往容易感情冲动,大声训斥、指责。
如此,被训斥者丢了情面,伤了自尊,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话语会变得难以接受。
而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和被教育者能否接受这种教育。
相反,刘老师保持“沉默”,一改教师以往的高高在上的施令者地位,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的平等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互相关心”成为全体同学一种自觉的行为。
其次,注重以身作责,为人师表。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刘老师在面对全班学生的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时,保持“沉默”,通过自己无声的举动,诱导学生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简单的行动胜过了千言万语。
最后,教师的身教是时时处处存在的。
教育学生要从大处着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更要从小处着手——充分利用学生中发生的小事,因势利导,把握时机,教育学生。
刘老师就很好地把握住了教育契机,让学生在事实面前, 让学生在经历之中, 去探索、去体验、去思维、去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激发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
三、理论对接恰当使用言教与身教,首先要了解言教与身教的内容及二者的关系。
所谓言教,是指教育者用讲说的方式教育、开导被教育者。
它属学知识、习方法的范畴,注重双方的语言交流,通过彼此之间的交谈,及时交流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批评、指点或者帮助。
“身教”,是教育者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教育被教育者。
它注重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身教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
言教的基础是身教,言教事实上是身教的抽象与概括,身教是言教的体现。
言教不能脱离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么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甚至起到反宣传的作用;同样,如果仅用“身教”,在时空上受到很大局限,也不利于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所以言教和身教缺一不可,它们必须同时进行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言传身教都很重要,但身教相对言教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身教不同于单纯的言教。
印度的谚语有:“告诉我的,我忘了;表演给我看的,我记住了;我亲自动手做过的,我明白了。
”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因为身教具有形象直观性、动情性。
由于形象直观,身教就为学生思维发展拓展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道路,身教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实践表明,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是学生最易接受的,他们对这种无形教育既不能防御,也不能抵制,模仿也就在无形之中产生,这种模仿最初是外部行为,直观的、有目的的,而后逐渐由外向内、由表及里地转化和深入,经过较长的时间后,教师最初的行为规范就成为学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家对“身教”都作出过精辟的阐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正身,如正人何。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解释师范时说:“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育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
”因而“身教”重于“言教”。
最后,教师用身教达到预期的教育功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学业精深。
要想搞好教学工作,真正要做到“学高为师”。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
”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
作为一名教师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二是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望。
2.教师本身要做到言行公正,品德高尚。
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首先致力于培养为人师表的品德。
教师要用正直的品行感知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感化学生,用自己良好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不做。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出榜样。
榜样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与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教师板着面孔,学生敬而远之,施教者不会收到良好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大喊大叫,并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引起学生的消极反抗。
所以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往。
而这种交往的感情基础就是爱。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说过:“如果学生的内心深处永远拒绝了老师,则一切教育措施无异于在荒凉的沙漠中种植庄稼。
”教师的这种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4.教师的身教是时时处处存在的。
身教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要在更广泛的时空里,时时处处以身示范,为教书育人做出奉献。
5.身教与言教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与言教相比具有更强烈、更深远的影响力。
但在强调身教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言教。
因为要想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就必须有言教相配合。
事实上,言教和身教是不能分开的,二者是密切结合的。
只有将身教与言教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