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之科普类阅读实用类之科普类阅读一、粤考回眸2008年广东高考卷选考部分分别为小说和科普文章,这是广东自主命题以来第一次考查小说阅读,也是第一次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科普文章。
广东最新考题(2008年高考)分析:《绝妙的错误》是一篇科普文章,全文1300多字。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是美国杰出的医学家和教育家、优秀的科普作家。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指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选考的科普文章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够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
”2008年广东高考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共设计了三道题,分别考查:准确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第19题)、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第20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21题)。
应该说,2008年广东高考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基本符合《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的要求,但从能力层级考查的角度来看,本大题基本是C级,D级不明显,没有F级。
二、粤题回放(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
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
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来源:学&科&网]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
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
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
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
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
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
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
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
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
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
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
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
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
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
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来源:学+科+网Z+X+X+K](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面却取得了进步”。
同样是对DNA,说法却却不一样,显然,是观察、判断的角度不同所致。
正因此,原文的表述分别是:“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在其他方面……”。
因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5分)【答案】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意思答对即可。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层级C。
参考答案对本题能力考查的界定表述是这样的: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力层级C、D。
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和参照长期以来考运用。
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作家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艺手法也格外青睐。
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适中,还算是一道值得肯定的检测题。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答案】文章主要说明了DNA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推动力”。
正是这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C、D。
由于D已包含了C,故“能力层级C、D”的表述是不恰当的。
本题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
然而,也有人认为本题能力层级为C更合适,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是依靠梳理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来完成,但我们仍将它作为D级来分析。
而有一定的思考深度,确实不失为一道不错的检测题。
三、粤考预测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材料,2007年选用仿谈,2008年选用科普文,2009年选用传记,2010年则选用了新闻评论,每年所选文体都有变化。
科普文进入08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及时体现了《考试大纲》的新变化,但是综观粤教版高中教材,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只在必修中学习了3篇科普文;因为科普文无论是学习时间上、学习数量上、复习时间上显然都比较少,因此在二轮复习阶段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四、名师指路实用类文本之科普文阅读的备考一、熟悉考纲,明确考查要求广东从2004年独立命题以来,科普文写进考纲选考类文本阅读是在2008年,2008年广东卷考查了《绝妙的错误》。
高考选这类文章不是考科技知识,而是考查语文的阅读能力,归纳起来主要还是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以及探究能力。
我们主要沿着阅读实用类文本的一般思路去顺藤摸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把握文体特征,理清结构思路和阅读规律(一)文体特征科普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严密的科学性、生动的文艺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二)理清结构思路和阅读规律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
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
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
科技小品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
3.分析说明方法。
一般说明文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对于科技小品文,用得较多的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4.体会语言特点。
科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
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三、细究考题,分析考点,明确解题方法与答题步骤本文以《神奇的极光》、《这个世界的音乐》以及2008年广东卷《绝妙的错误》为例进行探究。
考点之一: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型示例:(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绝妙的错误》);(2)请概述极光形成的原理(《神奇的极光》);(3)标题为什么要用“神奇”一词来修饰“极光”?(《神奇的极光》);(4)“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一些怎样的音乐(《这个世界的音乐》)(5)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阐述地球生命(人类与动物)的“同一性”的?(《这个世界的音乐》解题方法与答题步骤:解答这些题目,应当在通读全文时,特别注意两点:(1)敏感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理清行文思路。
在此特别要注意一类词:关联词。
常见的关联词有递进、并列、假设、条件、因果、转折等几大类,阅读时,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惟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高考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设置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