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批改内容提要: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这一点无庸质疑。
但是如何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批判地继承传统的作业观,如何进行语文作业的选择与设计、布置与批改,从而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困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从传统语文作业设计与批改的继承与创新入手,结合自身在新课标指导下语文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实践,探讨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与批改的策略。
主题词:语文作业设计批改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既能够检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检测学生课上与课下学习效果,同时它也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起着导向作用。
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语文作业,不应单纯是知识点的考察,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关注语文、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有取有舍地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三个维度目标的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批判,而是应该在有所摈弃中继承与吸收,因为所谓“改革”不是颠覆。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作业设计出发点仅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检测,语文作业一般是紧紧围绕上课所讲述的课文内容与考试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点,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与掌握,检测学生对语法、修辞、逻辑的积累与应用,检测学生对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把握以及答题方法的应用。
我们不否定教师应该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批改中应考虑到学生知识的积累,也不否定教师应该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批改中应渗透高考考点的考察,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传统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所选择的作业素材过于重视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忽略素质的培养,即使体现能力培养的,也是僵化的能力培养,即所谓的“硬指标”。
在教师对学生自身需要的忽视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
在语文作业的批改中,一贯的传统是教师把标准答案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无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忽略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隔断了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交流。
传统作业的设计与批改缺陷主要体现在:1、设计单一化。
作业素材单一,多半来源于课本、练习册、辅导材料,内容陈腐单调,如抄写生字新词,背诵默写名句名篇,成套习题演练等等,学生丧失自主选择权,学生的爱好、兴趣被忽略;作业难易程度单一,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业难度缺乏梯度,全体学生“齐步走”、“一刀切” ,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作业形式单一,局限于背诵、书面答题,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都要黑字落在白纸上,没有其他形式,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所谓“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用于公开课上“搭花架子”,只限于偶尔的课堂讨论。
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语文作业变成“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重负,学生思维最终走向僵化。
2、批改绝对化。
批改语文作业时答案绝对化,作业变成去伪存真的利器,只具有甄别与选择功能,教师把学生作业和“标准答案”相比对,真正“是非分明”;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这种批改方式是正确的,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然而对于探究型作业、实践型作业,这种方式则行不通,学生的答案可能千奇百怪。
如果再使用这种灌输的方式,就会剥夺学生的独特体验,把学生变成了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脚书橱”。
此外,评价的方式单一,我们一味强调终结性评价,用百分制、划分等级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缺乏形成性评价的意识。
也有教师在作业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或是廉价的赞美,或是一味的贬低,要么让学生在虚荣的上空高高飘扬,要么把学生一棒子打死。
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
简而言之,作业评语教条而绝对,只会使得文学的情味、况味越来越淡薄。
作业设计与批改,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中,除了要继承传统中好的因素,比如对基础知识的夯实,还必须要注意到作业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那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批改效果呢?首先我们要在作业素材的选择上下工夫。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我们的教材有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拟订的练习题也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为例,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有了较大变化。
它修正了原先教材的不足,在知识、技能、思维方面的问题设置方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由原来的“练习”改为“研讨与练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高度。
在研讨与练习题中,我们可以看见以下几种类型:积累型练习,在诗歌、古代散文单元中的背诵、文言文单元中的实词虚词用法等。
厚积才能薄发,背诵与识记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理解性练习,如小说单元中,课后练习题侧重于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整体与细节的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等。
拓展性练习,新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就是加大了此类题目的分量,如《祝福》一课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联系电影《祝福》,思考电影中增加祥林嫂怒砍土地庙门槛这一情节是否妥当,通过课文的学习,电影的观摩,自然会激发学生独到的见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此外,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表达交流中添加了网络作文建议,让学生在校园论坛上设立讨论区,张贴自己点评等。
与拓展性练习不同的是,实践性练习一般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可以说,教材的变化促发了语文作业素材选择的多样性。
当然,素材不单纯来自于教材,也可以取自生活,来自社会。
有句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大语文教育的观念。
在作业中,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的、动态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文学社的采编、广播站的播音、演讲辩论比赛,走出校园进行社区服务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新课程理念希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作业设计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数量、作业难度、完成作业时间都应该有梯度:在作业数量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须掌握,而教师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在作业难度上,可划分为基础、发展、创新三重目标;在作业时间限定上,也可以“分期分批”,在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的同时一定要让后进生“吃了”。
以《过秦论》的背诵为例,优等生和中等生应按照教材要求背诵全篇,而对背诵确实吃力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帮助划重点句,时间上,也应允许其延长时间。
当然,教师也大可放开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作业。
在诗歌单元教学时,我采取了“作业套餐”的形式,把作业按难度分层次打包给学生,供其自主选择,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套餐1号”为背诵诗歌、能够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去鉴赏简单诗歌;“套餐2号”是在此基础上学会拓展,力求能鉴赏略难的诗歌,而且表达要清晰准确;而“套餐3号”,难度再加大,不光要会背诵鉴赏诗歌,也要尝试自己去写诗评、摹写诗歌。
在高中阶段,争强好胜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一旦他们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套餐”后,就会尽力去完成更高难度的作业。
久而久之,语文作业也就不再被当成负担。
在作业形式方面,教师确实应该培养学生的书写写作能力,但一味的笔头表达断然会葬送语文教育的前程。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形式新颖、富有趣味。
如在学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学生会对《红楼梦》感兴趣,教师可适机鼓励学生把阅读全书作为作业,也可写成论文、做PPT来交流心得。
再如,学生对周杰伦有浓厚兴趣,那么也可以把他的歌曲拿到作业中来,比如给《蜗牛》这首歌写读后感,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会感觉老师很新鲜、很时尚,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探究的时间、空间与方法,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如活动、演讲、录播节目、展览、查资料、调查访问、体验生活、走向社会宣传报道等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中,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其次,我们要在作业批改的策略上下工夫。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检测、激励机制。
新课标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其宗旨主要在于为教学提供频繁的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认知差异。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决定了作业完成的广度与深度。
个体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学生的认知也存在差异。
如大部分学生一提到挫折就是考试考得不好,和父母吵架,和朋友闹别扭等等,相关作文自然千篇一律,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能去责怪学生视野狭窄,毕竟他们的生活圈子狭小,社会阅历有限。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认识,再去引导其认识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合理调整视觉角度,自然也会取得更好效果。
对于后进生的作业,我们更应该如此,不急于求成,只要有进步,就应该适时鼓励。
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提供学生表达机会。
所谓表达,既是指教师应提供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表达机会,也是指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作业批改中来。
新课标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比如在提到贾谊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其人其作,课堂效果颇好,学生代表在课上围绕苏轼以及《史记》对其评价展开激烈论辩,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辩论进行的实际适时调整自己支持方。
最后由学生自己结合历史背景和自己的认识情况进行知识的再综合。
我意识到,只有给学生表达的空间和时间,知识才会真正内化。
另外,练习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学生练习由教师裁决的单一模式的时代已经过去,除了教师评价,还可让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参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