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衍射强度
授课内容
粉末衍射的强度
旋转单晶衍射强度
影响衍射强度的因素
粉末衍射
样品为一系列取向无规的微小完美单晶(粉末)组成;(没有织构,没有应力,没有缺陷:粉末衍射可以测量这些量) 入射X光为单色光;
测量的强度为积累相对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粉末(单晶)内的散射是完全相干的,就是一个单晶的衍射,所以必须用振幅相加;而不同粉末颗粒之间的衍射确实不相干的,必须用强度相加。
积累强度的定义
实验中测量的是一种相对强度:即衍射的强度和入射强度的相对值,绝对强度是难于测量,也是没有很多实用意义的。
积累强度不仅考虑到时间上的积累效应,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各个粉末衍射的强度的叠加。
粉末衍射的得到的是一个以4θB为顶角,并且有一定厚度的衍射圆锥体面。
用平板的探测器记录衍射强度时,得到的是一个环状的衍射线。
积累强度就是整个衍射环上所有衍射强度的总和。
各个参数的含义(一)
I:衍射的强度;I0:入射X射线的强度;R0:样品到衍射环的距离;
r e=e2/4πε0mc2,电子的经典半径;
N0:单位体积样品中晶胞的数目;
λ:X射线的波长;
Vcr:样品被X射线照射到的面积;
VN0:样品被X射线照射到的晶胞数目;
各个参数的含义(二)
F:结构因子,与hkl有关;
M f:多重性因子,也与hkl有关;
(1+cos22θB)/sin2θB cosθB:角因子,也称为洛仑兹-偏振因子或洛仑兹-极化因子。
cosθB为洛仑兹因子;
其中1/ sin2θ
B
½(1+cos22θB)为极化(偏振)因子(这是无偏振的情况)。
最重要的一点结论:I正比于结构因子振幅的平方。
这是粉末衍射能够测定结构的基础。
I和N0的平方成正比,意味着同样体积的样品,晶胞体积小的话,晶胞个数多,所以衍射强度会加强:这就是为什么结构越复杂的晶体(晶胞体积大)衍射实验越难。
多重性因子M f意味着粉末衍射会导致不同的衍射线重叠,这是粉末衍射的缺点之一。
I和λ的立方成正比,意味着用长波长的X射线能够得到高的衍射。
但是实际情况是长波X射线容易被空气和样品吸收,所以波长还是要短一些。
洛仑兹-偏振因子
洛仑兹因子无论对于何种性质的入射X射线都是一样的;
偏振因子和入射X射线的偏振性质有关:水平偏振:1
垂直偏振:cos22θB
没有偏振:1/2(1+ cos22θB)(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各占一半)
多重性因子
由于对称性质一样的晶面具有同样的面间距,因此其衍射环叠加在一起,无法分开(这是粉末衍射的主要缺点)。
这些晶面的个数就是多重性因子。
多重性因子和hkl以及晶体的对称性有关。
在某些晶体中,具有此指数的两族衍射面,其面间距相同,但是结构因子不同。
这样的两族晶面积累强度要分别计算,然后相加。
还要注意不同晶系的轴比关系。
例如在立方晶系,a=b=c,所以(H00),(0K0)和(00L)等效,P=6。
而在四方晶系中,(H00)和(0K0)等效,而和(00L)不等效,故前两个P=4,后面的P=2。
选择衍射面类型时也要注意轴比关系。
如
四方晶系中(111)不属于(HHH)类型,而是(HHL)类型,P=8。
同样正交晶系中(110)不属于(HH0)类型,而是(HK0)类型,P=4。
另外,晶体中还存在衍射面不同,但是面
间距相同的例子,如立方中的(511)和(333)。
这时候应该分别计算,最后相加。
吸收因子
以上的讨论没有考虑到X射线被样品吸收的情况。
样品本身会吸收一部分X射线,导致衍射强度的降低。
吸收系数以A来表示。
一般来讲,理论上计算A是很复杂的,也难于得到准确的结果。
以下就平板和圆柱两种情况来讨论。
平板样品
平板样品最为简单。
(这就是为什么Bragg-Brentano方式成为最常用的粉末衍射配置的原因。
)
A=1/2μ,μ为样品的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与衍射角度无关。
设入射X光长为L,宽为y(即L×y的线光源)。
在y的宽度中取dy一个小单元。
样品中dx的一层,在厚度为x的样品下面。
被L×dy照射并参加衍射的样品体积为:V=Ldxdy/cosθ。
入射X射线被长度为t=x/cosθ的样品吸收,出射的衍射也被长度为t的样品吸收。
Ly是与入射X光有关的参数,记入常数k中,所以吸收系数取A=1/2μ。
圆柱样品
圆柱样品的吸收系数比较复杂,没有解析式可以表达,但是仍然可以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出。
温度系数
前面的考虑还漏了一个因素:样品中的原子是运动的,就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振动,振动的幅度和温度有关。
由于这种热振动,使得原子平面(即晶面或者衍射面)不能看作一个理想的平面,而是一个界限不清的厚板区域。
这个区域里原子密度是高斯分布的。
(最简单而且合理的近似)
其中u2为原子振动引起的位移的均方值。
热振动引起的位移本质上是各向异性的,在衍射分辨率很高(好于1A)的条件下能
够体现出来。
而在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各向异性的影响并不重要。
单晶
单晶的衍射实验采用旋转晶体法,即单晶样品以角速度ω绕一个轴转动。
由于每个完整的小晶体体积很小,相互之间不会产生二次衍射(即某个晶体的衍射再次被另一个晶体所衍射);
吸收很小,衍射所占的比例也很小,照射到每个小晶体的X射线强度相等。
讨论
首先,I和结构因子振幅的平方成正比,这对于结构测定而言是最重要的。
同样I和λ的立方成正比。
一样和洛仑兹-偏振因子有关。
一样和晶胞的个数(1/V2)成正比。
由于单晶衍射实验是透射式的,所以Tr=1-A,A为X射线被吸收的份额。
考虑到热振动的影响,也和粉末衍射一样,体现在结构因子上,用exp(-2M)来表示。
对于生物大分子晶体,还有一个因素需要考虑,就是辐射损伤。
辐射损伤会造成衍射的强度逐渐减弱,甚至没有衍射。
总比例因子
总比例因子包括晶胞的体积(或者晶胞个数),样品体积,入射X射线波长,入射X 射线强度,电子经典半径等,对于每一个衍射点(线)而言,都是一样的。
在实际的数据处理中,就用一个可以拟合的参数来代替,对最后结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洛仑兹-偏振因子
洛仑兹-偏振因子来源于X射线被电子衍射的物理过程,对于单晶和粉末都是一样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衍射点(线),即不同的hkl会有不同,也和入射X射线的偏振性质有关。
常规X光源是无偏振的,而同步辐射大部分是水平偏振的。
吸收因子
吸收因子总体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因素。
粉末衍射的Bragg-Brentano几何可以使得吸收因子最为简单(一个常数)。
如果样品形状能够精确得知,可以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得知。
否则就要想办法减少这个因素的影响了(比如选取波长很短,吸收很小的X射线进行实验)。
温度因子
温度因子体现在对结构因子的改变上。
用指数形式表示:exp(-2M)。
无论是粉末还是单晶,热振动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因子对于何种实验方法都是一样的。
在衍射分辨率高的时候,温度因子的各向异性能够体现出来。
辐射衰减因子
到目前为在,还没有办法来计算辐射衰减因子。
因此只能在实验中避免这个因子的影响。
一般无机物或者小分子受到辐射衰减的可能性很小,只有生物大分子才会有辐射衰减。
用冷冻样品的方法能够减缓X射线引起的辐射衰减。
结构因子
结构因子是进行衍射实验需要得知的量,特别是进行结构测定的时候。
粉末衍射的数据处理
现代的粉末衍射数据处理基本上是基于全谱拟合来进行的。
因为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计算机软件/硬件),使得开展全谱拟合成为可能。
仅仅通过读衍射峰位置来进行数据解析的手段毕竟太简单了。
全谱拟合
顾名思义,就是将样品的衍射谱通过一个模型和里面各种参量(如相成分、结构、缺陷等)联系起来,通过拟合得到一个与实际测量谱最吻合的计算谱,确定以上的各种参量。
整个衍射谱提供的信息量远比单个衍射峰的多,所以分析得到的结构可靠。
现代高分辨粉末衍射分析方法的基础。
基本原理
计算衍射谱中每点的强度,与实验测得的强度进行拟合,调节计算模型中各个参数的值,直到计算和实测强度差别最小。
最常用的拟合方法为最小二乘法。
非线性、多参量的最小二乘法拟合。
可以把能够考虑到的因素都加入到模型中。
需要衍射谱质量越高越好(分辨率,计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