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四年制)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㈠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医药贸易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开拓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级中药技术人才。
㈡基本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热爱医药事业,有为振兴我国医药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并勤于实践,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2.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业务的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4.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体魄健全,能够胜任正常工作,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㈠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的中医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及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临床合理用药、医药贸易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等的高级中药技术人才。
㈡业务培养要求在掌握传统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中药材鉴定、炮制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中药制剂制备、检验及药效药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具有中药新产品开发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好地从事中药鉴定、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理药效、临床合理用药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 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2. 掌握中药材加工炮制和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3.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4. 掌握中药药理、药效及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5. 具备中药制备工艺和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能;6. 熟悉药事管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中药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8.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9.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中药学、化学主要课程:高等数学、中医学基础、医药数理统计方法、微生物与免疫学、物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药学、方剂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
五、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
总学分:180分。
㈠必修课: 160.5 学分,占总学分 89.1 %1.公共课:9门,共836学时,40学分,占总学分 22.2 %。
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2学时,2学分)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总体的把握。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增强学生对资本帝国主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同时,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3学分)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并且比较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96学时,6学分)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帮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规律;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地位与意义,完整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内容体系,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创新。
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8学时,3学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形势与政策( 126 学时,2学分)由课堂讲授(16学时,1学分)和专题讲座、社会实践(110学时,1学分)组成。
介绍时事政治和政策,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及其影响,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
⑹体育 (112学时,4学分)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增强体质。
⑺大学英语 (224学时,16学分)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教授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⑻计算机应用基础 (48学时,3学分)讲授计算机的硬软件的基本原理、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网络与计算机安全知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方面讲授VB编程基础、程序设计基本算法及应用。
使学生系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及编程能力。
⑼军事课 (102学时, 3学分)由军事理论 (32学时,2学分)和军事技能训练(2周,1学分)组成。
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军训以军事基本训练、战伤救护及“三防”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备战、战伤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基础课:6门,共288学时,18学分,占总学分10.0 %。
⑴高等数学(48学时,3学分)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技能,为后续课程及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
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无穷级数、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及其微积分、多元函数积分法、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等。
⑵中医学基础 (48学时,3学分)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康复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方法论。
⑶物理学(48学时,3学分)通过讲授和实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学,并了解物理学在制药工程研究中的有关应用。
(4)医药数理统计方法(48学时,3学分)通过讲授和练习,掌握数理统计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制定试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做出科学结论,初步具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科研及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人体解剖生理学(48学时,3学分)讲授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组织、生理过程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熟悉常规生理实验的原理,仪器使用和实验方法。
(6)微生物与免疫学(48学时,3学分)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熟悉抗菌药物筛选和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学习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传染、免疫和病原菌的基础知识。
3. 专业基础课:9门,共 760 学时,47.5 学分,占总学分26.4 %。
(1)中药学(56学时,3.5学分)系统讲授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配伍、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300味中药的性能、功用、主治用法用量及现代研究。
并了解有代表性本草文献的内容和特点,会查阅历代代表性本草文献。
(2)方剂学(56学时,3.5学分)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和配伍规律等基本理论。
掌握10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基本知识,并了解有代表性方剂文献的基本内容,学会查阅历代代表性方剂文献。
(3)无机化学(72学时,4.5学分)通过讲授与实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及各类无机化合物的特征,了解一定数量的矿物类中药以及与人体有关的无机元素。
(4)分析化学(128学时,8学分)通过讲授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常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仪器的组成和应用,熟悉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5)有机化学(128学时,8学分)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理化性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典型有机反应的类型及反应历程。
了解主要有机物的制备方法。
(6)物理化学(80学时,5学分)通过讲授和实验,掌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相平衡理论、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学习物理化学在药物制剂、中药分离提取和药物鉴定等方面的应用。
(7)生物化学(48学时,3学分)讲授人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变化的规律以及代谢变化与生理机能的关系,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设基础生化实验、药用生物技术实验及生化分析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生化知识及实验方法进行药物设计、药物制备及药物分析的能力。
(8)药用植物学(112学时,7学分)通过讲授、实验和野外见习,掌握药用植物的显微结构、器官的形态和药用植物的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9)药理学(80学时,5学分)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4. 专业课:7门,共496 学时,31 学分,占总学分 17.2 %。
⑴中药药理学(48学时,3学分)主要讲授常用中药和代表方剂的功效与药理,初步阐明其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原理。
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中药及其代表方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⑵中药化学(112学时,7学分)掌握中药中已知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及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⑶中药炮制学(48学时,3学分)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各种常用炮制方法操作技能,熟悉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了解中药炮制的起源、炮制对中药药性和主要成分的影响及现代研究进展。
⑷中药鉴定学 (96学时,6学分)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练习,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中药的鉴定的依据以及中药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鉴定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决中药品种鉴定、品质评价和中药新药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正确、有效,开展中药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