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优质课件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优质课件


“氏”的产生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 孙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 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 称号就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 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 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四)移民。
姓氏和家庭的这种变迁,往往记录在封建时代的家谱里。这 些资料为我们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口变迁提 供了很大的方便。
全国姓氏数量
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朝皇帝姓赵, 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 以“赵钱孙李”开头。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 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 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如 孟姜、仲姬等。
举例:孟姜女
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 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 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 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唐朝,虽把李姓列为第一,但郑、崔、卢、王仍有 很高地位。现在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质上是从封 建社会姓氏有贵贱的情况演化过来的。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 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如张姓以南阳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为郡望。
据最新出版《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 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而 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 据1987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为最多,占汉族人口的 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占百分之七点四,再次为张姓,占 百分之七点一。此外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 上。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以外, 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 封而得来的。《左传》记载,诸侯以字作为谥(shi) 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
姓氏的发展
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 邑号作氏。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 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 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 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 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
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 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 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 征。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 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 形作为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据《说文 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 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反映了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现象。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 帝姜姓、黄帝姬姓、舜姚姓,大禹姒姓等。
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不但标志 一个人的血统,而且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 皇族刘姓外、大姓为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南朝时,王谢二 家,门第极高,权势极大,先后出来许多名人,如王敦、王导兄弟,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安、谢玄叔侄,谢灵运、谢朓两大诗人。史 载,南朝侯景依仗朝中地位,想与王、谢结亲,梁武帝说:“王谢门 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后人诗句也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
古人的姓氏 与名、字、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 成一种姓氏制度。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这里所讲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 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 有如下特点:(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
随着社会进步,郡望意识现在早已淡化,但某些姓氏在社会经 济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表现,仍然非常瞩目。比如江浙一带的钱 氏,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
姓氏混杂与谱牒
应当说,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后来随着历史变动, 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情况。归其原因,大 致有: (一)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二)战乱。 (三)官宦。
姓氏的主要来源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多带女字旁。 如姜、姬、姚、姒、嬴等。
பைடு நூலகம்(二)以国邑为氏。 如韩、赵、魏等,都是战国时代国家名,后来都成为氏。
(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宗、帅等。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如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这类姓有牛、关、柯、丰、廖等。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仲、叔、季等。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简等。
(七)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 住的地方为氏。如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如柳下惠,其他还有西门、 东郭、南宫、东方等。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卜、陶、巫等。 (九)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为比干,比干被杀,其妻有孕,逃往 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以林姓。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如宇文、尉迟、长孙、贺兰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