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度学习要点1.先秦姓、氏的区别2.郡望、堂号3.古代名、字的区别4.谥号、尊号、庙号、年号、封号5.避讳制度第一节姓和氏1.姓:同一祖宗的血缘集团的名称。
“姓”原作“生”,“百姓”在周初金文中作“百生”。
《说文》:“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
”顾炎武《日知录》载秦汉有姓22个,7字带女旁。
反映母系社会痕迹。
带“女”的姓总共约40字,如:姬、嬴、姜、姒、姚、妘、妫(音归)、娩(音晚)好、姞、妲、娲、娥、婁、婼(音绰)、嫪(音烙)2.氏:天子、诸侯分封土地,须新立一个“宗”(“致邑立宗”),新立的宗所取的名称,就是氏。
命“氏”重要来源有三:①分封地、地名:郑、卫、曹、任、吕、齐、冯、宋、屈、崔、薛、池、欧阳、西门。
②先人名字号:尧、启、孔、庄、孟、武。
③官爵、职业:史、师、保、司徒、少正、王、侯,巫、屠、甄、陶、卜、干将。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氏是贵族所特有。
以祖父的字,官名、邑名为氏,是要表明身份和地位。
上古的“百姓”即百官。
《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百姓(百官)、黎民对称。
至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氏,一些原来职业通称如“陶、冶、巫、卜、医、屠、索、车、甄、裘、戈、弓、牧、匠、优、干将”等也成了姓氏,于是“百姓”的含义也相应产生变化。
姓氏作用不同,故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同姓异氏不通婚,异姓同氏可婚(如孔氏、王氏:都有子、妫、姬三姓)。
3.上古姓、氏的5点区别①姓为族号,氏为分支。
姜,吕、齐、尚、望、崔、谢50多②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无氏。
③姓别婚姻,氏明贵贱。
④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⑤姓稳固不变,氏可以改变。
(《左传》中:士季=随会=范武子。
商鞅=公孙鞅=卫鞅)战国时往往以氏为姓,秦汉始姓氏合一。
总结第二节郡望与堂号郡望、堂号:常放在姓氏前或直接代替姓氏,以表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由姓氏所派生。
过去在民间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府第、牌匾等标志文字,往往在姓氏前,冠以郡望、堂号。
如:陇西李氏、彭城刘氏、江夏黄氏、紫云黄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
1.郡望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
同一姓氏者居于不同地方,社会地位不一样。
地位比较高的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它地区的同姓人,在自己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这就有了郡望。
如陇西李氏,即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是李姓人中地位最高的一支。
标榜郡望,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有一定实际意义。
南北朝把郡望分为甲乙丙丁4等,称“四姓”,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担任相同的官职;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要由有显赫郡望的人来担任。
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才使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唐以后郡望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
言王必琅琊,言李必陇西,言张必清河,言刘必彭城,言周必汝南,言顾必武陵,言朱必沛国。
其所祖何人,迁徙何自,概置弗问。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2.堂号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
某一姓氏中的某支成为望族后,往往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的房支和系派。
为了加以区别,便在郡望之下加新的名号,称为堂号,有时称为房号。
如王氏:太原郡→三槐堂(北宋山东莘县王祜)太原郡→闽王堂(五代福州王审知)三槐堂北宋初山东莘县王祜在庭院中植槐三棵以希望子孙位登公卿(槐树古代是公卿标志),此后其子孙果然显赫。
这支王姓以“三槐”为堂号。
又如林姓族姓联: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九龙、十德、三仁、九牧(林氏):商纣王叔父比干的后裔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德高望重,生九子,各有才能,被人誉为“九龙”,加上林皋,父子十人皆以德才见称,故称“十德堂、九龙堂”。
“三仁”指纣王庶兄微子、叔父箕子和比干。
三人均劝谏纣王,结果是比干死、微子走,箕子囚。
孔子尊为“殷三仁”。
在闽台,林氏最显者为“九牧林”。
唐代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居莆田西天尾乌石村,被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
他的三位妻子共生九个儿子均官至刺史,又称州牧,因号“九牧林家”。
郡望堂号较多的是张姓,唐代有43望,但今天则习惯称16望: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最后两个是堂号)。
王姓有32望。
今则称23望: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三槐、开闽(最后两个是堂号)。
也有不少姓氏只有一个郡望堂号。
如:丁氏只称济阳堂。
于氏只称河南堂。
并氏只称南阳堂。
宋元以后,人们对郡望、堂号的内容不再有所区分,常把二者都作为姓氏发祥地的代称。
中华姓氏网http://w ww.10000xing.c n/中华查询网http://w ww.98bk.c om/c yc x/bjx/第三节名、字制度西周春秋时的贵族,每人都有两个名字。
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1.名《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排行),死谥,周道也。
”幼年“名”由父亲取,“字”在20岁举行成年“冠礼”或“笄礼”时由来宾取。
2.字字的选取,在字义上和名有联系,由字而推想到名。
周代贵族男子字全称有三字,第1字是行辈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第2字是和名相联的字,末字是父(甫)。
如伯吉父(加上氏兮是四个字:兮伯吉父(兮伯吉父盘,宋代出土)。
女子取字末一字是“母”或“女”,在行辈以下要标出姓,连同氏可以多到五个字,如:“虢孟姬良母”(含夫家国氏、行辈、父家姓、字、性别)。
标出行辈,是嫡长子继承制重视长幼,标性别是因为男尊女卑。
标氏是贵族标识。
女子标明姓,因为当时同姓不婚,对女子的姓看得相当重要。
3.命名取字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夏商人名多干支:孔甲、盘庚、武丁、帝乙。
⊿春秋时取名朴素:寤生、黑臀、黑肱。
⊿魏晋六朝喜用“之”并沿袭:王羲之5代用“之”,达数十人。
⊿唐代喜用排行:元二、元九元稹、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郑十八司户虔。
⊿宋代尚老:孟元老、陆放翁、魏了翁、刘辰翁、徐清叟。
晋代琅琊王氏五代名“之”4.名字间都有意义来源的联系:相关、相同、相反、用典、离合等。
如:颜回(子渊),曾巩(子固)、梁鸿(伯鸾)、韩愈(退之)、朱熹(元晦)、曹操(孟德)、唐寅(伯虎)、谢翱(皋羽)、尤侗(同人)、许恕(如心)。
5.名、字使用的礼俗意义①自称名以表自谦,称人名以表尊敬长者、尊者对幼者、贱者称名,平辈、朋友(不拘辈分)皆称字。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②父前子名,君前臣名《礼记·曲礼》:“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
“君前臣名”普遍见于等级社会交往中,君臣关系存于天子诸侯间,亦见于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家臣间。
天子称诸侯名,诸侯对天子亦自称名,对百姓则不称名而称寡人,百姓则应称名。
《红楼梦》18回写贾元春省亲,父亲贾政自称“臣”、“政夫妇”,称女儿为“贵人”。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
今贵人上锡天恩, 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 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第四节其他名号谥号、庙号、年号、封号等,这些不是名字,但在典籍中作用往往相当于名字。
(但帝王陵墓名不代替帝王称呼)1.谥号帝王、后妃、贵族、大臣等死后追加的一种称号,带有评价褒贬意义。
①绝大多数褒扬(美谥):周文王、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明帝、隋文帝②少数贬抑(恶谥):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汉灵帝、隋炀帝③个别同情(夭谥):秦悼公、楚怀王、齐愍王、汉哀帝、晋哀帝先秦至隋代帝王谥号多用一个字,只有少数用两个字,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
魏安厘(xī)王、赵惠文王(惠文)汉武帝(《谥法》:武,威强睿德曰武)汉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隋炀帝(《谥法》:炀,好内远礼曰炀)大臣谥号大多用两字,如:诸葛忠武、昭明太子、岳武穆、林文忠(唐代后谥文忠者,约30人之多,如:颜真卿、欧阳修、真德秀、苏轼、周必大、张居正、叶向高、林则徐、李鸿章等)私谥:死后由其亲友、门生、故吏所加的谥号,称私谥。
有私谥的人,一般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
如晋陶潜(字渊明),私谥靖节(颜延年作的诔中,谥为靖节徽士)。
又如林逋(字君复),私谥和靖先生。
【《历代名人谥号谥法文献辑刊》(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注意】隋代及以前的帝王国君一般称谥号。
如:齐宣王、梁惠王楚庄王、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2.庙号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
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宗等。
(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称世宗。
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方可入庙,并称祖、称宗。
南北朝起,称“宗”已滥,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牌位,另外起名,即为“庙号”。
故帝王死后增加的名号有二:谥号、庙号。
一般帝王都有此双号。
如:汉高祖高皇帝刘邦、隋高祖文帝杨坚、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帝李渊、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
自唐代以后,皇帝谥号不断加长,如清朝慈禧谥号多达25个字: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注意】唐代至明代,皇帝一般称庙号。
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元世祖、明成祖(案:明代又常称年号,如“永乐皇帝”)。
3.年号皇帝纪年的名号。
从汉武帝即位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实行。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多次改元,如汉武帝有年号11个,武则天在位21年,年号有18个。
【注意】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例外:明英宗:正统、天顺),故往往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称宣德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4)封号指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称号,即爵位、爵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皇家之名号举例】如汉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宋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