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世界民间文学研究的坐标系上●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起源与本质●第二章: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基本特征●第三章:民间文学引的功能●第四章:民间文学的价值●第五章:神话●第六章:民间传说●第七章:民间故事●第八章:民章歌谣●第九章:史诗●第十章:民间叙事诗●第十一章:民间谚语和谜语●第十二章:民间说唱●第十三章:民间小戏●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引言在世界民间文学研究的坐标系上一、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性纵观中外民间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一种很有趣的情形:有些国家和民族,远隔高山大洋,相去万里之遥,他们的族源、语源根本不同,社会发展、风俗习惯,乃至地理、气候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异。
可是,在人民口头上流传的许多神话和故事,却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的几乎完全雷同。
1、造人神话;2、“天鹅处女”型故事;3、“灰姑娘”型的故事等等。
由于民间文学的国际性,相通性,各国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从一开始就很盛行,学术交流从未间断。
民间文学的研究,最初是纳入民俗学、民间文化范畴内的。
二、国外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述略上述介绍,实在只能算是一种举要性述略。
即使就我们所能搜集和见到的资料、信息来看,也远不止这些。
比如,对《格萨尔》的研究,并不只是法国,英、美、德、日、印等许多国家也有不少翻译和研究。
对中国的歇后语、谚语、笑话、民间戏曲、民间故、传说加以研究的论文,在日本及东亚有关国家的民间文学刊物上,也经常发表。
法国巴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第四部历史语言研究所女藏学家艾尔费的《藏族格萨尔王传的歌曲》(1977年)蒙古人民共各国策·达木丁苏伦的《“格斯尔传”的历史源流》(1957年)前苏联斯·史·查洛杜夫的《格斯尔传的渊源》(1980年)。
原联邦德国瓦尔特·海希西的《格斯尔研究》(1983年)等。
三、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不管他们的社会制度如何,他们的很多学者,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是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的。
第二,我们应该开阔视野。
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来都不孤立地进行,而是结合本民族古代文化史的发展一起研究的。
第三,对国际上的各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起源与本质一、什么是民间文学二、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第一节什么是民间文学1、从借助艺术形象来把握生活的特点来看,它是广泛存在的文艺现象。
它属于文艺学中的一个分支。
2、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民间文学虽然具有文学艺术的重要特点,但它在民间并不像作家书面文学那样,仅仅只是作为“文学”而存在的。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间文学,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纳入民俗学研究范围的。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五华县安流、棉洋等地的山区农村,每年都会举办纪念宗族始祖诞辰的庆典活动,“扮古事”成为活动中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
该项表演场面新颖,乡土气息浓郁,自成一体而久盛不衰。
人们通过这种火红火爆的欢娱形式,庆贺五谷丰登、合家安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二节民间文学的起源与本质一、民间文学的起源1、口头语言的产生条件民间文学既然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那么,口头文学的产生,应该是伴随着口头语言的出现而开始的。
2、人类的进化过程(使口头文学表达获得可能)劳动和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人自从学会打制工具之后,便为自己的生存找开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使自己越来越区别于动物界而成为“类的存在物”。
二、民间文学的发展1、在原始社会里,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
2、“艺术生产”出现以后,即作家文学产生以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的是,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
3、当代,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
“自从当了乡镇长,就把肚皮交给党,若是派到台湾去,保证吃垮国民党。
”(社会民谣)《未穿的红嫁衣》“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锻炼了胃,喝得性功能大减退,老婆跟了别人睡!丈母娘一气告到纪律检查委员会,答复说:该喝的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告到人大常委会,告到市长办公室,答复说:预算外有这笔经费。
告到人大常委会,答复说:这项决议通过在22次常委会。
告到政协委员会,答复说:此事不在政治协商范围内。
最后告到党委会,答复说:只要方向路线对,醉与不醉无所谓。
”(雷达: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
)三、民间文学的本质对于大众来说,物质生产当然是第一位重要的。
但是,人们之所以要在物质成果之外,还要在口头文学中顽强地复现一下自己,,其根本动力,恐怕还不止于某些显现的实用目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强烈地要求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精神需求——尽管劳动者本人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章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基本特征一、民间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客体,亦即是劳动者自身所处的自然及社会、历史生活环境。
创作主体的情感冲动、直觉感受,很少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的干扰。
民间文学是“我口唱我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饥者歌食,劳者歌其事”。
与其说它是一种客观写照,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的主观抒发。
如:单身长工、苦媳妇、放牛娃、工匠、农夫等。
总之,长工有歌,纺织娘有歌,放牛的、牧羊的、打猎的、砍柴的、驾船的、背纤的、捕鱼的、赶脚的,乃至孤儿寡妇、能工百匠,都有自己的歌,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笑话。
二、自在自由的性灵抒发这种创作可称得上是天马行空式的、自在自由的一种心灵抒发。
创作主体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创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理性评价,完全流注在一片真情的倾吐之中。
所以古人有“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的慨叹。
第二节群体性的审美方式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另民间文学创作的四个特点: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二、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其一,可以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民间文学的价值,尤其是民俗价值,当然还有些陋习。
其二,认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便于我们在搜集整理时进行必要的鉴别。
第三节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一、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二、口头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动态美。
民间创作是以讲、听方式口耳相传的,它的对象性相当明确;故事是对人讲的,谜语是要人猜的,歌是唱给知音听的——即使自感自叹,也是以自己为接受对象的。
民间创作的过程一般不能离开讲、听的具体环境,显然,接受进程是从听觉形象的输入开始的。
第四节寓不变于万变、万变中有不变一、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一种情况是,因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的演述者各自的口才、风格不一样,因而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
如谚语:南方春雨贵如油、北方春雨愁煞人(盐碱地)第二种情况是,有些传统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丰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
如《孟姜女传说》二、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
民间创作,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作品口口相传,一些易传易记、便于掌握、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式,会自然而然地被广泛使用,代代相传。
灵动形象而鲜活的语言提供语言美;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提供艺术美。
其传承特点: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第三章民间文学的功能第一节民众生活的独特伴侣一、在劳动生产中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直接的、客观上的;一种是间接的、主观性的。
1、直接效用如劳动歌谣;2、间接功能二、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民间礼俗,是在民众生活、交往中约定俗成、世相沿袭的一些语言、行为方式,具有正规性、模式性及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
具有表现在人生礼仪,及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俗仪式上,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重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段,如: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画一个圆)等,每至这样的时刻,都会有相应的礼俗,而每一种礼俗,都离不开口头文三、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作用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种娱乐活动,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表现尤为集中和突出。
“等郎妹”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叫“元宵节”;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第二节民众生活的教科书一、传授知识的功能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劳动大众在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
一些农事谚语、歌谣及至谜语,常常只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话,便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总结出一个经验。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1、民众道德意识的产生社会生活发展史,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历史,是真善美不断战胜假恶丑的历史。
当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意识到自己的独立价值的时候,人类是以“群”的方式与整个大自然搏斗的。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道德伦理的教化,道德意识几乎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民间创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从来都受到劳动大众的道德意识的制约与影响。
如“割股疗亲”的故事、坚贞不愈的爱情故事、勤俭节约的故事、好人好报的故事等,从不同方面肯定民间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念。
从而认清自己的力量、自由;激起个人的勇气,唤起对祖国的爱。
①劳动,是民间文学永恒歌颂的主题。
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立身之本,是劳动者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②团结、友爱、互助,也是民间作品中经常歌颂的主题,是劳动是所遵从的行为规范。
三、礼俗伴生功能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俗被大量地被礼制化,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
如人生礼仪过程中的习俗,尤其是婚嫁殡葬,伴有大量的礼俗歌,人们熟知的哭嫁歌、哭丧歌就是伴生了婚丧礼仪的一种独特的歌谣。
如哭嫁歌。
黄遵宪民歌体婚姻与礼俗客家的婚嫁礼仪大致是相、亲、送庚帖、合婚、过聘、报日子、完婚六项程式,送庚帖与合婚与古代的问名与纳吉大同小异。
庚帖指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把他置于祖宗的牌位灵前,如果三天之内万事顺当,说明得到了祖宗之灵的首肯。
女子上头之后的仪态转变:金钗金髻新装束,私喜阿侬今上头。
姊妹旧时嬉戏惯,相看霞脸转生羞。
将要做新娘的欣喜和装束转变引起的羞涩,使上头的场面显得活灵活现。
客家人继承了古代人就有的夜里迎亲之俗,夜里迎亲,时辰最好,进进出出方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