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17.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民间文学
(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1.在先秦古籍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庄子》《韩非子》《穆天子传》《楚辞》《逸周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记载有古代神话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口头流传着许多古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

3.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

4.除古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

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

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1.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2.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的“劝戒寓言”。

3.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

乐府是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当时配合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其采录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赵、代、秦、楚。

4.现存汉乐府民歌虽不过40首左右,但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病妇、孤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5.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2.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中,记述了不少民族族源传说和英雄传说,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3.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

4.民间歌谣在魏晋南北朝时仍有很大的发展:
(1)这一时期的民歌有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别。

(2)因南朝乐府机关只是在城市搜集民歌,所以这些作品较多是商家女子的歌唱,较少泥土气味,《西洲曲》可以看做是南朝民歌的代表。

北朝乐府民歌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却比南朝民歌广泛而深刻,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双璧”的《木兰辞》以及《敕勒歌》《折杨柳歌》等都是北朝乐府民歌的力作。

(四)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
1.唐宋时期我国文化高度发展,民间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显得丰富多彩。

2.民谣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爱憎情感。

3.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民间词。

4.唐宋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说唱文学。

5.宋代是中国民间故事集大成的时期。

6.除话本外,宋代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

(1)宋代以前我国戏剧还是处于萌芽状态,宋时才开始形成和发展,宋时的戏剧以民间杂剧和南戏为主。

(2)南戏即南曲戏文,产生于12世纪,是以南方语言和曲调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源于浙江温州,没有严密的宫调,用韵造曲都比较自由。

7.民间杂剧是在唐代盛行的参军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北方戏曲。

(五)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1.元代民间文学,除了一些现实性、斗争性较强的歌谣外,以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民间杂剧为主。

2.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采录民间文艺卓有成效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搜集整理民间笑话和故事的文人,使当时的山歌、笑话、谣谚等被大量记录下来。

明清时期不仅涌现出一系列载有丰富民间故事的笔记小说,如《耳谈》(王同轨)、《子不语》(袁枚)、《咫闻录》(慵讷居士)等,在《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优秀长短篇
小说中,我们还看到了民间叙事传统和作家创作的融合。

(六)古代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
我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民间文学理论,散见的有关民间文学的一些见解,多数是民间歌谣方面的。

此外,也有少数涉及神话、故事传说和笑话寓言的论述。

二、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轫
(一)晚清学者的民间文艺活动
1.研究动向
晚清时期,一批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学者,为了一定的需要较为广泛地涉及了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

黄遵宪是前“五四”时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一位重要先驱,1877年他出使日本任参赞,其间在当地作民俗学调查并于1887年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可看作是前“五四”时期民俗学的重要遗产。

黄遵宪对于民俗学的关注和论述,显示了他对民俗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真知。

这些晚清学者对神话和民歌给予较多注意。

2.意义
(1)这些晚清学者民间文学理论的萌芽,特别是神话理论的萌芽,尽管很快因时代的限制未能引起大反响,且有着相当的缺陷和不足,但从传统的神话学看,它无疑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2)使人们原来闭关自守的神话学,向世界性的学术坛坫迈进了一大步。

就学术史本身的继承和发展来说,它们为其后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民间文艺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
1.歌谣学运动概念
“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等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

2.过程
(1)1918年2月,北京大学在《北大日刊》上发表征集歌谣的简章,开始了歌谣征集活动。

1920年冬,北京大学文科教师们进一步组成了歌谣研究会。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歌谣研究会归入国学门。

(2)1922年12月17日,由蔡元培发起,刘半农、沈尹默编辑,开始印行《歌谣周刊》。

在《歌谣周刊》的发刊词里,明确提出了搜集歌谣的两种目的: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

3.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学者的三种类型
(1)受西方人类学派影响较多的学者,如周作人等;
(2)重视和提倡搜集歌谣但就其立场而言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歌谣的学者,如刘半农、胡适等;
(3)乡土研究的学者,如顾颉刚、董作宾、常惠等。

这一时期,除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之外,茅盾的神话研究和赵景深的童话故事研究等,在中国现代神话学发轫之后,创建了中国的歌谣学和传说故事学的雏形。

(三)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运动
1.过程
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

民俗学会的主要活动,仍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但其搜集、研究活动一开始
就比较偏向于民俗学,特别是理论上,后来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相汇合。

1927年11月,学会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1928年3月将该刊改为《民俗周刊》。

2.影响
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下,厦门、福州、杭州等地也成立了相应的学会。

3.意义
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四)20世纪40年代的民间文学运动
1.这一时期,尽管战乱不已,仍然有一大批热爱中华本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家、作家、文化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调查、研究、出版及推广事业,并且作出了足以彪炳青史的可喜成就。

2.1938年,以郑振铎所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一个以他和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形成了。

3.“七七事变”后,客观形势使大西南成为战时中国的学术中心,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力量,许多社会-民族学派的学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投向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活态民间口头文学。

4.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讲话》从深入生活,改变立足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角度,提出要重视和学习民间“萌芽状态的文艺”。

5.这一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艺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