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书资料系列中级职称考试-图书编目

图书资料系列中级职称考试-图书编目

图书编目1、(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图书馆对文献的整序加工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对文献的(形式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这是通过对文献的(著录)来实现;二是对(文献内容)的揭示、描述和记录,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和主题标引)来实现。

3、在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称作(文献著录)。

4、文献著录的结果生成(款目),它是组成目录的基本单位。

构成款目的基本单位是(著录项目)。

将款目有序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目录)。

5、文献编目工作实际上包含两方面内容,即(文献著录)和(目录组织工作)。

6、《文献著录总则》对目录所下定义是,将一批款目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文献(报道)和(检索)工具。

7、目录组织是指依据一定的目录组织原则和(方法)将图书馆编制的各种(款目)组织成一个有机制整体。

图书馆的目录按照目录组织法的不同可分为(字顺目录)与(分类目录)两大类型。

8、字顺目录是按用作(标目)的(文献题名)(责任者)和(主题词)的特定字顺,并按有关目录组织规则组织而成的。

9、字顺目录按收录款目的种类可以划分为(分立式目录)与(字典式目录)。

我国传统的卡片多为(分立式目录),而欧美多为(字典式目录)。

字典式目录兼有从(题名)(责任者)和(主题词)三种途径检索文献的职能。

10、分类目录不能按(字顺目录组织法)来组织目录,但能够将(不同文种的款目)组织在一起。

11、汉字排检法是将汉字按照一定规则(有序化)的方法。

在文献机构中主要使用的汉字排检法只有(四角号码法)(笔画笔形法)和(汉语拼音音序法)三种。

12、首先提出(目录职能)的学者是美国的(克特)。

13、一部完善的馆藏目录具备三种基本功能:一是(揭示)功能;二是(检索)功能;三是(管理)功能。

目录的揭示职能主要通过对文献的正确完整的(著录)来实现的。

14、目录分类标准:(1)按文献的(语种)分,可分为中文、西文、日文、(俄文)目录及(其它语种)等;(2)按(出版物类型)划分,可分为图书、报刊、非印刷型资料目录;(3)按文献(检索途径)分,可分为题名、(责任者)、主题、分类目录,这是我国文献机构(最基本)的四种子目录形式;(4)按目录的(载体)归类,可分为(卡片、书本、机读)目录,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本式)目录是汉代(班固)编制的(《汉书艺文志》);(5)按(目录揭示藏书的范围)归类,分为(总目录)、(部门目录)、(特藏目录);(6)按目录的(使用对象)归类,分为(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

15、题名目录是按题名(字顺)组织起来的目录,它能检索(某一特定题名)的文献。

16、责任者目录是从责任者入手检索特定文献,能集中(同一责任者)的全部著作。

17、分类目录,能从文献的(学科体系)查找文献,它能显示(某一知识门类)与其他知识门类之间的亲疏关系。

18、主题目录,可集中从(不同学科角度)来研究某一主题的文献。

19、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都是从(文献内容)方面揭示藏书。

分类目录的特点是(系统性)和(科学性);主题目录的特点是(专指性)(灵活性)。

四种最基本的目录都能揭示文献的(目录学)知识,不同点主要在于提供不同的(检索途径)。

20、要正确处理好藏书目录与(文献开架)的关系,藏书开架无法(图书馆目录)的作用。

21、索书号由(主要分类号)(书次号)(辅助区分号)组成,它决定了每一种文献在书库中的(准确位置)。

22、我国公认的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是(汉)代(刘向父子)编制的(《七略》)。

23、(西晋)时代的(荀勖)首次将(七分法)改为(四分法),编制出(《中经新薄》)。

24、(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最繁荣时期,清乾隆时,我国最后也是最大的古典官修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是由(纪昀)主持完成的。

25、清末(章学诚)著有(《校雠通义》),提出了(互著)、(别裁)的概念,它从理论上阐述了(附加著录)与(分析著录)的作用与运用方法。

26、我国古代至20世纪之前所编的藏书目录均为(分类目录),而汉代的(刘歆)所编的(《别录》)是一部(提要目录)。

27、(1908)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跨国使用的编目条例,简称(英美AA条例)。

28、(1961)年10月国际图联在(巴黎)组织召开了(“国际编目原则会议”)。

预示着全球编目标准化的开端。

29、(1967)年,由(英美加)三国合作出版了(《英美编目条例》)第一版,简称(AACR),它被公认为是卡片目录时代最好的编目条例。

30、国际图联于(196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编目专家会议),会议决定着手编制(ISBD),即(《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它是第一个(文献著录方面)的国际标准。

31、在ISBD中明确规定了(八大著录项目),并固定了它们的(著录顺序),同时首创了(标识符号系统)。

32、(《文献著录总则》)是我国最早制订并实施的第一部(文献著录方面)的国家标准,其作用相当于(ISBD(G))。

33、(《文献著录总则》)不是用来著录文献的直接依据,而是制订我国各类型文献著录规则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著录项目区分为(主要项目)和(选择项目)。

34、所谓“传统著录法”,指在(标准著录)之前使用的各种著录规则和条例。

35、目前,我国中文文献编目遵循的是(1996)年由全国情报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推荐使用的标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该规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著录法);第二部分是(标目法)。

36、《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第二章中规定了图书著录设有(八大)著录项目,同时规定在各项著录项目和著录单元之前冠以一定的(标识符号),这是具有某种(特定标识)作用的符号。

37、著录项目标识符是(前置符号)。

38、我国西文文献编目采用的是(1985)年出版的(《西文文献著录条例》)。

39、在编目工作现代化的发展中,(标准化)是基础,(自动化)是手段,而(网络化)将是计算机编目不可逆转的趋势。

40、由一个中心机构负责和向多个图书馆提供编目服务的编目工作叫(集中编目),比如发行(目录卡片)和(机读目录磁带)等工作。

首先提出这个思想的是美国图书馆学家(杰维特)。

41、文献出版时先由集中编目部门先行编目,再由出版者将编目资料加印到文献上叫(在版编目),简称为(CIP)。

现代意义上的在版编目公认为是由(1948)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

在版编目首先出现在(英国)。

42、我国于(1991)年起实施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它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分为(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其中著录数据包括(6)个著录项目。

43、(美国)是机读目录产生最早的国家。

其中最著名、最大、历史最长的联机网络是(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简称(OCLC)。

44、最早开始对计算机编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

以电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形式编制款目的过程叫(机器编目)。

我国的机读目录工作开始于(1979)年。

45、机读目录具有的特点为:任何目录信息均以(计算机代码)形式出现,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组织、同时存贮在(计算机可直接存取的外部介质)上。

46、机读目录与传统目录的相同点是:一是目录的作用和功能方面相同;二是都有(累积性)和(服务性);三是都有(兼容性)。

47、机读目录与传统目录的不同点是:一是(存贮介质)不同;二是目录信息的(再生性)不同;三是机读目录的全部记录,采取一种组织法;四是机读目录是(一条记录,多种形式输出),而传统的(通用款目)采用的是(交替标目)形式;五是机读目录采用(MARC)格式。

48、对文献内容、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称为(著录)。

著录结果生成(款目)。

49、著录格式指文献的(著录项目)在款目中的(排列顺序)(所处位置)及其(表达方式)。

50、著录信息源又叫(著录来源)。

(主要信息源)是反映某一类型文献的著录项目的(主要出处)如(书名页)(版权页)做为著录信息最集中的部分,就是属于这种信息源;而反映某一类型文献的某一著录项目的(具体出处),叫做(规定信息源)51、(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除(封面)外,(篇幅)不少于(49页)的、(非定期)的印刷出版物称图书。

52、普通图书是指以印刷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包括(汇编本)、(多卷书)、(丛书)等。

53、交替书名是指同一图书的(书名页)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交替使用的不同书名,著录时一般依次著录(两个),中间使用(,又名,)连接。

54、合订书名是几部著作合订而成,在其(书名页)上没有一个(共同的)书名,而是依次出现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原书名。

属于(同一责任者)的合订书名,依次著录前两个,并在第二个合订书名前用(;)标识;不属于(同一个责任者)的合订书名,按不同的书名与责任说明著录,并在第二合订书名与责任说明前用(.)标识。

55、并列书名是指在(书名页)上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互相对照时,其中第二及其以后的书名。

56、其他书名信息可分为(副题名)及说明书名文字,在著录时,两者均著录在正书名之后,其前均用(:)标识。

有时正书名含义不清时,编目员可根据情况自拟副题名或说明文字,并用([ ])括起。

57、编制中包括(多种类型)或(多种载体)文献目录时,应直接引用中国国家标准GB3469-83《文献类型与载体代码》,并著录于正书名之后,用([ ])括起。

58、文献类型代码中,(专著)简称(著),双字码(ZZ),单字码(M);(报纸)简称(报),双字码(BZ),单字码(N);(期刊)简称(刊),双字码(QK),单字码(J)。

59、文献载体代码中,(印刷本)简称(印),双字码(YS),单字码(P);(录音制品)简称(音),双字码(LY),单字码(A);(机读磁性制品)简称(机),双字码(JD),单字码(R)。

60、责任说明包括作为著作责任者的个人或团体的名称以及(责任方式)。

其中列居首位责任方式的责任说明,著录时其前用(/)标识。

非列居首位责任方式的责任说明,著录时其他责任说明前均使用(;)标识。

61、分担责任者指一书有多个责任者承担(相同的)责任方式,著录时不同责任者间用(,)标识。

62、混合责任者指一书中的多个责任者承担(不同的)责任方式,著录时,不同责任方式的责任者间用(;)标识。

63、经过注释、改编的著作,先著录(原著者),再著录(注释者)(改编者)。

但文艺作品改编后,体裁有变化时,则以(改编者)为第一责任者,并将原著者著录于(附注项)。

64、一至两个著者的汇编本,先著录(原著者),后著录(汇编者)。

65、音乐作品以(词著者)为第一责任者,(曲作者)为其他责任者。

66、(法律)、(标准)一般以(起草者)或(提出者)为第一责任者。

(审查者)、(批准者)著录于(附注项)。

67、多卷书若采用分卷著录时,先著录(主编者),再著录(该卷/册的责任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