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开题报告】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开题报告农业资源与环境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外对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研究动态21世纪是全世界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扩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

未来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和平崛起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实施海洋开发”是实现上述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加快海洋开发步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地球上80%的生物在海洋中海洋中的生物资源蕴藏量高达325亿吨,多大20万种。

海洋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德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战略。

同时海洋还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

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前哨和门户,海上力量是否强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在全球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随着海洋公约法的生效,全球海洋面积的30%将划归沿海国家管辖,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和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是海洋中重要的一类生物,它种类繁多,物种丰富,对海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反映海洋污染程度,也可以治理污染的海域。

底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许多底栖生物可供食用,是渔业采捕或养殖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我国沿海一带的经济建设和滩涂开发强度加大,海洋污染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海洋生物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因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备受关注(陈清潮,1997;权洁霞等,1999;于登攀,邹仁林,1999),其中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报道(李荣冠等,1993,1995,1997,1999;高六礼,田家怡,1999),而对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报道尚不多见(范振刚,1981;李荣冠等,1993,1996;丛建国,1998。

潮间带作为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生态交错带,同时受到海洋、陆地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王庆锁等,1997),软体动物是潮间带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种类多,数量常常很大。

早在18世纪,欧洲科学家就对海岸带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观察研究。

40年代,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在爱琴海发现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随水深而变化,形成不同的分布带;后来,他根据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点,将欧洲海域划分为若干个动物地理省。

1860年,J.弗莱明在地中海2160米深处海底电缆上发现双壳类、腹足类、水螅虫、八放珊瑚和蠕虫等动物,促进了深海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C.W.汤姆孙领导的“挑战者”号考察(1872~1876)和该世纪末进行的其他考察,发现了大量海底动物。

现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奠基人是丹麦的C.G.J.彼得松。

他于1908~1913年,对北欧海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划分了生物群落,估算了水域生物量。

此后,各国海洋生态学家对不同硬底(岩底)和软底(泥、沙底)的底栖生物群落作了大量调查研究。

20世纪60年代,已积累大量世界海底生物分布的资料。

70年代起,较广泛地利用数学手段、现代化仪器研究海洋底栖生物群落中各营养层次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过程,进而研究特定海域的整个生态系统;开始计算、预测生物群落结构在环境参数改变后的变化,其主要成员特别是经济种资源的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间的动态关系。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舟山是我国闻名的渔场(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亦是全国最大的河口性产卵场)和海洋渔业的重要基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的渔场)。

舟山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明显多于浙中、南部海域,共有206种,以多毛类为主;潮间带生物丰富,共有325种,以藻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为主。

全市申报部、省、市,海洋与渔业项目214个,其中农业部项目22只,由省局筛选转报10个:双转项目4个,舟山市渔民转产转业西峰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舟山市普陀区渔民转产转业桃花岛塔湾浅海综合基地建设项目、嵊泗绿华深水网箱产业化大黄鱼养殖基地、舟山市凤凰岛休闲渔业园区建设项目;渔港项目2个,普陀沈家门中心渔港(国家级)、岱山长涂渔港二级升一级;其它项目4个,普陀区水产动物疫病防治站、嵊泗县350吨级渔政船、岱山渔政执法快艇、定海渔政执法快艇。

另一方面。

舟山市政府将海洋渔业作为舟山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经济优势。

在海洋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舟山渔业的发展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经过多年的挥霍性的捕捞,东海渔业的水产资源急促衰退,舟山海洋渔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

因此,更好的了解舟山海洋渔业资源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潮间带的底栖动物是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能反映海洋水况和海洋环境等海洋要素,从而使人类能更好的了解舟山海域,以便能更好的利用舟山渔业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六横做为舟山一个重要的岛屿,了解六横各海域潮间带的生物资源与其分布,可以为舟山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提供基础,从而更好的发展海洋,达到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

物种的多样性是可以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更好的保护好六横岛潮间带的生态,并且可以更好的发展六横岛,利用好六横岛潮间带的生物资源,达到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六横岛的积峙、大岙和苍洞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数据资料多样性以及分布情况,通过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观察,了解六横海域的资源分布以及海洋环境。

根据不同的调查时间(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31日、8月17日),不同调查海域范围,不同调查地域(本次调查共设3个地域),每个地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种类,生活习性,特征以及分布状况,特别是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的资料处理,图表的编绘。

通过这些把六横海域底栖动物分布做总体的概况,对各海域底栖动物做系统的描述和分类。

从而使人们能更全面的了解六横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从而能更好的获得渔业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六横海洋资源。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步骤:1.收集在不同时间、不同站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分布的数据资料;2.检索资料,提出论文设想,拟定论文写作方案;3.学习制作生物分布图表,以及论文写作的方法和结构;4.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运用点聚图、表格、铁饼图将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物种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各指数平均值比较描述出来。

5.根据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及多样性,分析六横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完成论文。

方法:使用手持式GPS在潮间带采样,用1mm的网筛过滤样方,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用excl制作表格。

措施:1.从浙江省舟山海洋环境监测站获取数据资料。

2.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互连网检索相应资料。

3.通过电脑处理所测的数据,以得出所要求的数据处理结果。

4.根据处理结果,通过电脑绘制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图。

5.严格执行校院的毕业论文(设计)监控管理规范文件,步步把关,规范地完成毕业论文四、参考文献:[1] VAILLANTL.Nouvelles etudes surles zones littorals [J] . Ann. Sct Zoo.1,1891, 7(12) : 39-51.[2] STEPHENSON T A, STEPHENSON A.The universal features of zonation between tide marks on rocky coasts [J] . J. Ecol.,1949, 37:289-305.[3] LIU L.S ,LIZY,MENG W,et al.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zoobenthos and bio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onghu a River [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 20(3) : 81-86.[4] 赵永强, 曾江宁, 高爱根, 等. 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J] . 生物多样性, 2009, 17(3) : 303-309.[5]杨万喜, 陈永寿.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及深化研究的建议[J]. 东海海洋, 1997,15(1): 52-58.[6]邵晓阳, 尤仲杰, 蔡如星, 等.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Ⅰ.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2):112-119.[7]邵晓阳,尤仲杰,蔡如星,等.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4):279-286.[8]GB12763.6.2007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生物调查[S] .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9]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编写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10]蔡如星.浙江动物志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杨德渐,孙瑞平.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GB12763.6-2007[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3]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海岸带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4]廖一波,曾江宁,陈全震,等.嵊泗海岛不同底质潮间带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J].动物学报,2007,53(6):1000-1010.[15]安传光,赵云龙,林凌.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 水产学报,2007,31(suppl.1):52-58.[16]陈亚瞿,徐兆礼,王云龙.长江口锋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Ⅰ.生物量及优势种的平面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1995,2(1):49-63.[17]章飞军,童春富,张衡,等.长江口潮下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动物学研究,2007,28(1): 47-52.[18]田胜艳,于子山,刘晓收,等.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监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研究[J].海洋通报,2006,25[19]朱四喜,郭宝英,杨红丽,刘光能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水生态学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