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底栖动物英文名称:zoobenthos定义1: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定义2: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定义4: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基本信息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
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
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
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编辑本段]研究分类1.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1)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2)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 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2.为了研究方便,可分(1)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rofauna)。
(2)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 eiofauna)。
(3)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编辑本段]生活方式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5)自由移动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
为水生昆虫、虾、蟹。
呼玛河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较低,结合2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28(属);节肢动物门共18种,其中昆虫纲6目17属,甲壳纲动物1种;软体动物门共10种,其中腹足纲8种,瓣鳃纲2种;昆虫纲的种类最多,占60.71%之强.底栖动物名录见表1.表2呼玛河底栖动物名录2中文名学名中文名学名软体动物门(二)蜉蝣目腹足纲4.扁蜉.1.涵螺.5.小蜉.2.拟钉螺.6.花鳃蜉.3.长罗卜螺7.蜉蝣.4.鱼盘螺8.二尾蜉.5.光亮隔扁螺(三)裱翅目6.丰球隔扁螺曙,船舶却9.绿石蝇.7.黑龙江短沟卷1.短尾石蝇.8.格短沟蜷11.投合石蝇.瓣鳃纲(四)鞘翅目9.褶纹冠蚌12.龙虱幼虫1.背角无齿蚌13.小头虫节肢动物-1.(五)毛翅目昆虫纲14.纹石蚕.(一)双翅目15.低头石蚕.1.粗腹摇蚊幼虫.16.拟角石蚕.2.多足摇蚊.(六)蜻蜓目3.长足付搔蚊.17.虫忽.甲壳纲18.东北鳌虾注:昆虫纲均为幼虫.?78?水产学杂志第20卷3讨论本2次调查中均未发现底栖动物的大门类——环节动物门动物,而适应于流水的水生昆虫种类则占了总种类数的60.71%之多;这与呼玛河的山区河流特点是分不开的,呼玛河的河床比降达1:1.48,流速基本在1.0/以上,底质为块石,卵石和粗沙,因此,底栖动物以栖息于石缝中或筑巢方式等适应于流水中生存的种类为主.昆虫纲的种类占了绝大多数.第三篇底栖动物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1.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1)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2)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2.为了研究方便,可分(1)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rofauna)。
(2)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3)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5)自由移动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
为水生昆虫、虾、蟹。
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具分节现象,且多为同律分节;裂生真体腔、多具闭管式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开始出现疣足,大多数具刚毛、排泄器官为后肾,海生者多经单轮幼虫期。
第一章环节动物门第一节多毛纲概述多毛纲是环节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
包括80余科、1600多个属、10000多个已描述的种。
主要特征:头部显著,口前叶有触手和触须。
身体一般细长,多圆柱状或稍扁。
分节明显。
具疣足和成束的刚毛。
肛节有肛须。
雌雄异体。
一、形态和功能多毛纲动物身体一般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头部由口前叶(Prostomium)、围口节(Peristomium)、咽和吻组成。
口前叶(Prostomium) 是口前的一个体节。
具附肢,包括触手和触角。
触手位于口前叶的背部或前缘,主司感觉;触角的位置从腹到背、从前端到头后,具有感觉和摄食两种功能。
现以沙蚕科动物为例,说明其头部的构造。
沙蚕头部的口前叶卵圆形、梯形或多边形,具四个眼,前端有口前触手(Prostomial tencucles)和两个卵形分节的口前触角(Prostomial papls),眼后具两个横裂隙称项器(Orgaum nuchale)。
围口节(Peristomium) 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
围口节腹面具口,两侧多具围口触手。
在沙蚕科,触须一般恒定在3─4对。
咽和吻吻由消化道的口腔和富肌肉的咽外翻形成。
吻由颚环(maxillary ring)口环(oral ring)两部分组成,为了分类上的方便,将吻可分为八个区。
吻具有几丁质的颚片和各种形状的小齿以咀嚼磨碎食物。
注意:吻是否平滑,是否具软乳突和许多小的黑色或黄色齿(颚齿),以及齿的排列和形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分类依据。
躯干部位于围口节之后,肛节之前的所有体节,皆为躯干部,有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之分。
疣足(Parapkdium) 为每个体节两侧肉质扁平状突起物,有运动和呼吸功能。
刚毛(seta, chaeta) 位于疣足内部和外部的几丁质刺毛,是由刚毛囊分泌的,具辅助运动、捕食甚至建管的功能。
尾部位于身体的最后一节或数节,又称肛部。
肛门开口于最末节的后端,并具有1─2对细长的肛须,有触觉的功能。
二、分类多毛纲分为游走目和隐居目(管栖目)游走目自由生活。
除头部和尾部外全身各体节的构造相似,每个体节有1对疣足,并具肾管和鳃。
口前叶明显,咽(吻)能翻出口外,其前端有1─2对发达的大颚,一般为捕食性动物,也有少数种类过穴居或管栖生活。
沙蚕科Nereidae 体长呈圆柱形,具很多体节。
头部具明显的口前叶和围口节。
具眼四个(极少数无)、0─2根前触手、两个分节的触角;围口节具3─4对触须;吻端具一对大颚(吻平滑、具颚齿或软乳突)。
多数种类前两对疣足单叶型,余皆为双叶型,背足叶具背刚叶和1─3舌叶(若背前刚叶伸长亦称中背舌叶),腹足叶具前、后腹刚叶和一个腹舌叶。
具背、腹须。
刚毛复型或简单型,刺状或镰刀状。
肛部具肛须一对。
1.沙蚕属Nereis吻的口环及颚环上均有圆锥形齿。
前两对疣足为单叶型,以后为双叶型。
背刚毛为等齿刺状,在体中部或体后部为等齿镰刀形刚毛代替。
腹刚毛为等齿、异齿刺状刚毛和异齿镰刀形钢毛。
我国潮间带习见的种类有旗须沙蚕N. vexillosa、多齿沙蚕N.multignatha等。
2.刺沙蚕属Neanthes口前叶有两个触手,眼二对。
外翻吻的口环和颚环上均具圆锥状齿,但有时有些区无齿。
围口节无疣足及刚毛,触须4对。
前二对疣足为单叶型,以后为双叶型。
背刚毛仅有等齿刺状一种,腹刚毛为等齿、异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刚毛。
如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3.围沙蚕属Perinereis口前叶具两个触手,围口节4对触须,吻的口环和颚环上均有齿,Ⅵ区的齿为扁三角形、横棒状或圆锥形齿混在一起,其余区均为圆锥形齿。
除前二对疣足为单叶型外,其余均为双叶型。
背刚毛全部为刺状刚毛,腹刚毛有刺状和镰刀状刚毛两种。
如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4.疣吻沙蚕属Tylorrhynchus口前叶有两个触手,围口节触须4对。
吻的口环和颚环上具软的乳突,无坚硬的小齿。
除前2对疣足为单叶型外,其它均为双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