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杂志》:文脉延续——“文化苏州”内涵解析之一写在前面的话把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常常成为一些地区、一些城市共同的战略取向。
近年来,不论是古老的城市,还是新兴的城市;也不论是在开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无不高举文化的大旗,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支撑和精神源泉。
苏州在国内较早地把“文化苏州”作为城市品牌提出来,市委、市政府还在2004年6月专门制定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按照苏州的构想,在未来的几年里,要使苏州城市特色和文化个性进一步凸现,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崭新格局。
“文化苏州”的内涵十分丰富,对此,本文作了初步的探寻和解析。
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一大凡以“文化城市”自居的地方,都能列举出足以引人注目、令人叫绝、发人赞叹的文化产品,物态的、艺术的、精神的,或称世界第一、或言中国之最、或曰空前绝后……林林总总,洋洋洒洒。
其实,文化城市是一个整体的、立体的和历史的概念。
它既是一种比较优势,也是一种综合实力。
陆文夫先生说,我不敢说苏州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不敢说苏州的伟人和名家就比其他的地区多,但综合起来看,苏州文化在全国占有优势。
这一比较优势突出表现在它的综合实力十分强大,文化门类比较齐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苏州是个独特的城市。
2004年11月,苏州市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比活动中,金榜题名,还一举荣获唯一的“年度城市大奖”。
虽是经济学家们办会、颁奖,然而,颁奖词却写得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 极具文化气息,短短四句话就把苏州刻划得入木三分、如现其面。
它是这样写的:“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
它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它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这就是“文化苏州”的魅力所在。
二讲苏州是“文化苏州”,首先是由于这座城市氤氲着十分旺盛的“文化基因”,从古至今,一脉传承;星移斗转,时出其新;文脉延续,千年不竭。
脉者,络也。
对于一个人来说,它主精神,营气血,决生死,关健康。
一个文化禀赋极其丰厚的城市也是这样,也有其文化脉络。
文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文化的变革性。
当我们考察苏州历史上的文化积累和变革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些相对稳定、长期延续的内在要素,它们在文化积累中一再被肯定、被传承,在文化的变革中也仍然被保留、被发扬,我们把这样的东西称为“文化基因”。
而“文化基因”所走过的路,以及它在苏州发展史上留下的足迹,就是其文化脉络。
文化的“基因”,与生物遗传学所说的“基因”不同,它不能直接成为科学实验的对象。
我们面对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苏州”,解析其文脉延续的答案,既要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时间的维度认知历史流传对它的影响,从空间的维度把握地域环境对它的塑造,更要从“人的创造”的维度疏理其渗透、散失在苏州每—个角落的深深印痕和轻轻足音。
三把“文化基因”放大,就能得到一个“文化生态”的概念。
我们从“文化生态”这样的一个较大的空间里探求苏州文脉,要比在显微镜下解剖其基因密码更加真实、丰富和精彩。
朗日晴空之下,我们登高极目;或打开一张地图,我们细心品味,但见苏州东濒大海,西临太湖,南接运河,北枕长江。
其间,曲曲弯弯、长长短短的两万多条河道编织成一张密集的水网;方方圆圆、大大小小的四百多个湖荡连通着万顷接天的水域。
感谢苏州先人们为后人选定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作为世世代代的乡井桑梓。
正是这一方生态水土,孕育了苏州人水一样灵秀的体态,呈现出水一样温柔的性格,拥有着水一样变化万方的文化灵性。
苏州的文化基因是水之基因,苏州的文化生态是水之生态。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和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流和沟通,他们或造圩田、或修水利、或开运河,才形成了今天这种水网交织、水路畅通的人居环境,也形成了苏州文化的水乡生态。
苏州人乐亲水、善治水、巧用水,水既是苏州文化生态之灵魂,也是苏州文化生态之源泉。
千百年来,苏州人向往的生活和他们追求的文化,几乎都是围绕着水而展开了一幅幅风生水起、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
人生一世,没有谁离得开衣、食、住、行。
这“四大件”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是简单朴实的生活,而放在一城人的身上,那就演绎出绚丽多姿的文化生态。
苏州人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也离不开看似平常、实则非凡的“水”字,苏州人懂得了水,就懂得了如何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赞美生活。
在饮食上,这里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远近闻名的红莲稻、香粳米、鸭血糯以及太湖三白、阳澄大蟹、横塘嫩藕、娄葑红菱等特产,哪一样不是水生、水长、水灵灵的?在居住上,“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有的民居跨水而筑;有的建于街巷与河道之间,前街后河,飞临水面,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别具“楼台俯舟楫”的悠悠感觉和绵绵韵味。
在出行上,有水不能无船,因为在苏州“无船即无脚”,“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旧时,船是苏州过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由此又派生出“船菜”和“船宴”的风土人情,至今沿袭。
在衣着上,苏州是著名的丝绸之府,一度“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丝绸的色泽像水一样的清丽和隽永,丝绸的手感像水一样柔软和体贴,丝绸服饰打扮则是古往今来的苏州人一大喜好。
文脉通,水脉涌;水脉不断,文脉相连。
今日苏州的文化生态,快的是速度,好的是效益,高的是质量,至于那内核之建构、肌理之组成,则是涛声依旧、性灵依归、韵味依然。
四史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命伍子胥将原来方圆只有3公里的都城,扩建为周长47里,有水陆城门各8座的阖闾大城。
这就是苏州古城的起点,从那以后,古城就一直向前行走着,从没停止它那铿锵有力的脚步。
历史悠久绵长,却仿佛又在转瞬蹙眉之间。
一座始建于春秋、兴旺于唐宋、强盛于明清、略衰于民国、旋即复兴于当代的苏州城,像一章生发有因、疾缓有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民乐旋律,蓦然回首之时,已度过了二千五百多年的逝水年华。
这座白发古城,虽饱经着沧海桑田,浸润着风花雪月,也历经了血与火的磨炼与洗礼,至今城址不变,本性不移,痴心不改。
一座古城,用文脉串联起古往今来;一座古城,用城脉穿越过秦汉唐宋。
面对岁月,她是那样的坚如磐石;目送苍穹,她又是那样的高傲不群。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苏州文脉延续的象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州的历史,就是一座古城的历史。
或者说,这座白发古城就是苏州文脉延绵千年的历史的见证、鲜活的化石。
苏州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近20年苏州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
专家们说,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中,苏州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苏州古城获取了历代人的垂青,也得到了当代人的无限爱戴和深厚情意。
今天,我们走进古城,宛然走进了时空的隧道里,走在了历史的身躯中。
宋代平江图上的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和河道、街巷、道路景观基本未变;唐代始现的三横三直加一环的骨干水系及唐诗中呈现的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基本未变:兴建于历朝历代的百余个古典园林及古建筑等文物古迹、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3个传统风貌地区、3个历史地段也基本未变。
古城是个奇迹,古城的保护、城脉的延伸更是一个罕见的壮举。
当代的苏州人,为延续文脉、善待历史、慰藉后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把苏州古城比喻成一顶王冠,那么,散落在古城四周、依附在河道之畔的水乡古镇,则是镶嵌在这顶高贵王冠上夺目耀眼的粒粒珍珠和颗颗宝石。
说古城,但不能冷落古镇。
古城是生养苏州文化及其脉络的摇篮,但水乡古镇也是苏州文脉的重要“基因”和有机构件。
统计,现在苏州全市尚存有30多个古镇古村,其中周庄、同里、甪直、木渎等千年古镇充满了江南水乡风情,令今人心驰之、神往之、畅游之、流连之。
漫步在水乡古镇的石板路上,街巷临河延伸,河岸依依杨柳,石栏石凳相连,房屋贴水而建,与水巷驳岸一起构成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外墙景观,加上色彩上的粉墙黛瓦,还有无处不见的小桥,极富“小桥流水人家”的审美意蕴。
此时,轻巧简洁的民居造型在心里头越发厚重起来,古朴淡雅的水乡轮廓在眼里头突然明亮起来,一阵风过,似乎还能闻到一丝丝鲢鱼的腥味、豆干的臭味、茉莉的香味,这些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都是因为那一线不曾遗落、也不曾截断的悠长文脉。
五人是万物之灵长,苏州文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基因”就是苏州人本身。
以循环论观察世界,人、自然、社会隐含着一种“循环链”。
自然环境决定人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又延伸出人的具体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又是社会的,它表现出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反作用力。
苏州这个地方山温水软,苏州这里的人们温文尔雅,苏州这个城市儒雅平和,这就是一个无与伦比、天造地设的“大循环”。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苏州一带的先民原始最有特色的生产活动有两种:一是渔猎,另一是稻作。
而这两种活动是由于地域环境使然,却对苏州文化内涵及其脉络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古时,在陆地上捕猎主要需要的是勇气和力量。
相比而言,在水中,尤其是在大江大河中渔猎,则更需要凭藉智慧和巧妙。
在远古的苏州地带,渔猎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智力游戏”,促使“尚智”从一开始就作为人的一种“基因”植根于苏州的文化土壤。
与北方旱地粟稷相比,江南水田中的稻作农业又堪称是一种精细农业,它讲究耕作复杂,技术精诚,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作为最基本、最强有力的文化塑造力量,它把“精细”要素又奠定为苏州人的另一种“基因”。
作为渔猎生产的“尚智”与作为稻作生产的“精细”,两者之间相互促成,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苏州人在文化生成中的逻辑起点,陶铸了苏州先民的文化心智,也开启苏州人绵绵不绝的文化脉络。
于是,禀承着“尚智”和“精细”的文化精神,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崇儒弘学,尊师重教,期盼名题金榜,报国怀乡。
苏州一城的读书人,北宋名相范仲淹是其中最优秀和最杰出的代表。
他正是由于发奋苦读,通过科举成为进士,踏上了仕途青云之旅。
他还是创造苏州府学、开辟了苏州教育事业里程碑的始祖。
自此,苏州文风更盛,英才辈出。
作为名题金榜者,至今他仍是苏州人最崇拜的对象;作为报国怀乡者,至今他还是苏州人最心仪的楷模。
人们在颂读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的功德记取心间,将他的美名传扬天下。
读书好学的风尚,积年累月,流转轮回,既可影响大户高门,也能濡染柴门市井。
这一时间漫长而又品质高尚的旅程,经过了不间断和无止境的涵养、陶冶、滋润、调适,最终凝成了苏州人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风范。
于是,我们从唐诗宋词中,读到了苏州恬恬静静的文化环境;从绿水青山中,看到了苏州不躁不浮的文化心态;从粉墙黛瓦中,找到了苏州绵绵不断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