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民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考察旅游地的民俗;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习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文化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民俗与旅游最佳的结合点就是发展民俗旅游..苏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以来; 积淀有二千五百年的古老文明;而从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又将苏州地区人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苏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现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 如七夕乞巧、轧神仙、石湖串月、雷斋素等等..吴中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其丰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旅游的基础;但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提高民俗旅游资源的自豪感、以及对游客进行管理等方面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一苏州民俗旅游活动及现状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苏州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苏州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苏州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二、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1、过多的旅游精品;对民俗旅游发展造成很大压力..苏州的旅游资源中有很多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很多;但过多的高品位的旅游精品;让旅游者应接不暇..从市区到周边地区的着名景区景点;拥有较稳定的客源;它们占据了苏州旅游的大半江山;而其他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2、整体开发层次低..目前苏州市民俗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苏州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但这些体现苏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且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多处于自然状态;局限于原有的物质载体范围;并且由于产品单一;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例如苏州上方山石湖景区;是中国高星级森林公园;其独特的民俗活动“石湖串月”更是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都十分深刻..建立起上方山石湖为轴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苏州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苏州;促进苏州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及市场的科学营销仍然进度缓慢;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3、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苏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江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苏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苏州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也不少..如赵用贤宅、况公祠等等..它们是苏州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苏州市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们分散在苏州的各大街小巷;规模也小;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来说;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 二、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一实施旅游富民战略;解决发展氛围问题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民俗旅游经济是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渔村最大的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它需要领导充分重视;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优良的领导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积极营造大旅游发展环境;开拓大旅游发展空间;整合大旅游相关的各领域资源;使民俗旅游成为龙头;带动农村其他相关领域和行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1、政府必须拿出关于加快民俗资源开发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民俗旅游文化产业;要切实解决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走新型节约型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绿色城市和园林式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源;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地方精神文明;最终实现经济、文化双强..举办高层次发展论坛;召开、举办有关的民间节日、餐饮、地方戏剧等座谈会、艺术节;请进中央各重要媒体、全国其他省市的重要媒体;国外的媒体;加大对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人文风貌、自然景色、民俗风情的介绍;加大对重点项目、主要旅游产品的报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加快推进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进入市场..加大对旅游产业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环境..政府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国内外先进经验;完成一个新的旅游体制的升华..· 2、发挥大旅游发展的优势;加快形成真抓实抓的良好社会氛围将民俗资源开发与民俗旅游景点的建设工作与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土地规划利用、产业规划、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形象宣传等结合起来;营造发展氛围..形成城市旅游消费大环境..围绕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在城市建设体制上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大的环境;围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逐步将城市民俗产品与城市文化消费联系起来;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城市建设..· 3、走高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和谐发展;实施精品工程;整合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要拉长民俗旅游文化产业链..创建民俗旅游产品多元化、可持续化..二加紧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要开放发展环境;为大招商引资、吸引外资、留住本地内企业集团的资金提供法制环境..要彻底解决法与法、部门规章与部门规章打架的问题;如要出台有关民俗资源开发的法规文件;改变建设设计方面的规章、园林方面的规章等与旅游开发方面的规章相互掣肘的局面;整合部门的力量;避免部门利益;支持民俗旅游业做大做强..要出台多个民俗旅游管理、监督的地方法规;保障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规范服务;提高旅游消费服务水平..三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完善民俗旅游配套要素·1、加快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民俗旅游是人民群众聪明才智;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少数偏僻地区经济意义重大;政府应该用实际行动支持;应该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大的投入;如道路的修建与绿化、电路的改造、水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2、加大政府投入民俗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的组织形式与融资手段也应是综合性、多样化的..鼓励多种投资主体;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大力启动民间投资;积极引进外资;逐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旅游;才能推动民俗旅游大发展..四优先发展交通;完善综合民俗旅游交通功能加快解决城市与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停车场地建设;缓解城市去农村、景区交通车辆少、停车难的问题..着力解决交通质量和服务问题;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在加强交通基础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旅游线路的交通服务、自驾车服务、租车网络服务、停车导游地图、单行线示意图、各集散地示意图、停车场停车价格表等软件设施建设;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加强对交通服务的监管..五加快城市娱乐设施建设城市娱乐本身就是现代城市民俗的主要组成之一..要制定、出台娱乐业旅游管理条例;解决城市娱乐业与旅游水油分离的局面;解决娱乐业价位、治安、管理等杂乱的问题;解决娱乐业品牌建设问题;解决旅游娱乐环节薄弱的问题..六合理布局旅游餐点在城区、在村镇、游客集中的区域;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景区附近集中布局旅游餐点;加强餐饮设施的建设;突出设施与地方特色、城市风格、旅游景区特色的一致性;实现餐饮供给的多元化..要培育特色地方小吃和现代化都市餐饮;要政策扶植地方小吃创名牌..整理、开发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形成系列、规模品牌经营;推动大众餐饮消费;形成消费习惯;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大力发展系列、规模的现代休闲、娱乐、餐饮一体的经营实体;并引进、建设省外、国外的风味咖啡屋、西餐店、休闲、娱乐品牌..要举办有关民间饮食内容的节会和系列大型活动;以此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苏州的民俗旅游资源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但发展势头较好;其处于起步探索时期;问题较多..面对目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乏理论体系;达不到体系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滞后于实践;案例分析太简化;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关注热点问题;缺乏热点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缺乏问题主观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的结合;把“人”本身问题放于次要地位;思路单一化;创新性少等等..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伍静2010/8/1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原则2006-12-07 21:03:52|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3.原地浓缩式: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5.主题附会式: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另外;北京“傣家村”餐厅从建筑外型、内部装横、员工服饰、饮食风味、歌舞表演均反映傣族民俗文化;形成一个“主题餐厅”..在国外也有以地方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酒店、宾馆;它预示了酒店的一个重要趋势&0;&0;主题化;“丝绸之路酒店”、“客家宾馆”等主’题酒店一旦出现;必将比一般酒店更有特色、更具客源吸引力..6.短期表现式: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开发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体现民俗文化特色的适当形式..对于客家文化而言;原生自然式是最佳选择;即在客家聚居地区选择一个交通较为便利、围屋完整、集中、多样;山歌艺术、风土人情和饮食、土特产等均有客家特征的村落;加以适当修整;大力宣传;推向旅游市场..在村落中若设置宾馆..餐厅;则可考虑采用主题酒店形式;即辅以主题附生式旅游开发模式..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1.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对客家文化而言;旅游开发直重点围绕以下内容:1.建筑方面..展现中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反映其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防御外来袭击的抵抗力的两种文化功能;2.艺术方面..展现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外江戏、广东梅州五华木偶戏..1984年起广东梅州开始举办“中秋山歌”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于非客家人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在欣赏时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欣赏..3.饮食方面..客家菜具有威、肥、香三个特点;梅莱扣肉、白斩鸡、醋排骨、炒酱鸭等为传统客家风味名菜;还有珍珠粉和擂茶;二者与客家山歌并称客家三宝;有“不吃珍珠粉;不算到客乡”之说;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健力..4.节庆方面..主要有元宵举行的埔寨烧龙灯;该活动已有15O年历史;颇为壮观;也可举办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5.历史源流方面..客家人的历次大规模南徙线路;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等客家名人事迹;客家人历史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过程等等;是游客很感兴趣的内容;应尽量安排进旅游活动线路中..1994年广东梅州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客家春秋”;是将客家源流与艺术结合起来的良好尝试..四、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若干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