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JX0832.学分:3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544.课程类别:专业课5.考试/考查:考试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2、教学任务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中应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
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
着重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统计思想,让学生掌握统计研究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结算实务》等科目的辅助学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教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54.2.教材:建议教材:《统计学基础》,于兆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议参考教材:(1)《基础统计》,杨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2)《统计学基础》,肖战峰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
3.考核形式: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最终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分为考勤情况(20%)、课堂提问成绩(10%)、期末卷面成绩(70%)六、教学课时分配七、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统计学绪论教学的基本和要求:本章阐述统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通过本章的,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学的基本涵义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实践的产生和发展(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统计学的基本含义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三、统计学的研究内容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统计研究的基本程序二、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二、指标和标志三、变量和变量值四、样本第二章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统计报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第一节统计设计一、统计设计的概念和作用二、统计设计的种类三、统计设计的内容第二节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意义和要求二、统计调查的分类三、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第三章统计整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一、统计整理的意义二、统计整理的内容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和应用(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二)统计分组的作用二、分组标志和界限划定(一)分组标志的选择原则(二)界限划定(三)分组方法三、统计分组体系第三节分布数列一、分组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二、变量数列的编制第四节统计图表一、统计图二、统计表第四章统计指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数据的常见统计特征和相关度量。
具体而言,要求学生掌握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了解数据偏态、峰态的概念和度量值,会进行偏态与峰态的判断。
第一节绝对指标一、绝对指标的定义二、绝对指标的作用三、绝对指标的分类(一)按照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分类(二)按照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类(三)按照计量单位的不同分类四、计算方法第二节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的定义二、相对指标的分类(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二)结构相对指标(三)比例相对指标(四)比较相对指标(五)强度相对指标(六)动态相对指标第三节平均指标一、数值平均数(一)算术平均数(二)调和平均数(三)几何平均数二、中位数和众数(一)中位数(二)众数第四节变异指标一、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极差二、平均差三、标准差四、变异系数第五章概率和概率分布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回顾和掌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推断统计内容打好基础。
第一节概率基础知识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一)随机试验与随机事件(二)随机事件的关系二、概率的定义(一)概率的基本运算(二)条件概率(三)全概率公式第二节随机变量及分布一、随机变量二、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三、几种重要的随机变量分布四、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五、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第六章抽样与抽样估计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量及抽样分布的概念,熟悉几个重要的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和F分布),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比例和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掌握林德贝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
为后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章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一节抽样调差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概念一、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采用情况二、总体和样本三、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四、简单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样本的性质五、抽样误差第二节抽样分布一、抽样分布的概念二、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三、样本成数的抽样分布第三节参数估计一、参数估计的基本问题二、点估计三、区间估计四、样本容量的确定第七章假设检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一、假设检验的概念及基本思想二、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三、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四、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第二节常见的假设检验一、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二、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假设检验三、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四、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第八章统计指数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指数的含义,理解加权综合指数与加权平均指数的含义和关系,会计算拉氏数量指数和帕氏价格指数,会进行指数体系影响因素分析;了解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了解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思路和常用综合评价指数。
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作用一、统计指数的概念二、指数的分类三、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第二节综合指数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特点二、统计指数的编制(一)数量指数的编制方法(二)质量指数的编制方法(三)综合指数的编制第三节平均指数一、平均指数的概念二、平均指数的应用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能看懂和统计软件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会对回归方程进行解释,会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点估计。
第一节相关分析及其判断一、相关关系的定义二、相关表和相关图三、相关关系的分类四、相关关系的判断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一、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二、复相关系数三、偏相关系数四、估计标准误差和区间预测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时间序列的含义及其影响成份,会对时间序列进行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一、时间序列的含义、种类和编制原则二、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一)平和平均发展水平(二)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三、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一)发展速度(二)增长速度(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四)速度和水平指标的结合运用第二节长期趋势分析一、长期趋势分析的意义二、长期趋势分析的方法(一)时距扩大(二)移动平均法(三)趋势模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