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划分沉积相
摘要:测井相分析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资料
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特征、形态特征等,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用岩
心分析等地质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刻度,用数学方法及相关知识确定各个测井
相到地质相的映射转换关系,最终达到利用测井资料来描述、研究地层的沉积相。
测井相分析的直观依据在于测井相标志,主要包括:曲线形态、幅度、光滑程度、
顶底接触关系、幅度组合形式等。
关键词:井震结合;多参数属性分析;沉积规律;沉积相划分;储层预测
运用井震结合技术进行沉积相沉积微相划分。
根据不同的测井方法所能呈现
岩石的岩性、物性、流体性质上探测能力的差别,地层在不同的测井组合曲线上
的差异,对测井相进行分析。
选取合适的测井方法进行组合,得出砂体沉积规律,
结合地震多参数属性分析,通过水动力和物源供应的变化,进行沉积相、沉积微相
划分。
1 测井相分析原理
1.1 曲线形状
曲线的形状反映了沉积过程中水流能量和水源供应的变化。
主要钟形、箱形
和柱形、漏斗形状、正齿形、反向齿形、对称的齿形、指形状、漏斗—箱形、箱
形等曲线形状。
不同的曲线形状对应着不同的沉积环境。
1.2 幅度
对于 GR、SP测井曲线幅度的大小有以下的划分,通常认为:
其评价参数为x/h—幅度/厚度:
低幅:x/h<1;中幅:12;
在相同条件下(淡水泥浆),幅度越大,反映颗粒越粗,能量越大。
1.3 顶、底接触关系
指单砂体顶、底曲线的变化形态。
反映砂体在沉积初期和末期水动力能量和物源供应的变化速度。
1.4 光滑程度
GR、SP 曲线的第二级变化反映了沉积过程中的流体动能强度和物质能源供
应的丰富度。
光滑:具有稳定的能量和丰富的均质沉积特征。
齿化:一种有韵律的沉积模式,具有能量的节
奏变化。
当能量减弱时,粒度变小,曲线幅度减小。
1.5 幅度组合形式
反映沉积能量的变化和沉积顺序的变化率。
此外,序列上形态特征的组合也
是判断测井相的重要参考依据。
垂直方向由多个微相组成,每个GR、SP曲线的形态特征是地层层序的组合形态特征。
2 测井相分析研究
采用上述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内钻遇的 F组砂体进行了测井相分析。
所得
到的主要测井相分为:河道沉积、河间砂沉积、泥岩沉积。
2.1 河道沉积
自然伽马(GR):呈高幅、中-高幅箱状变化,或复合箱状,显示明显的正粒序;
自然电位(SP):呈高幅、中幅箱状变化;
顶部接触关系:可为渐变或突变模式;
底部接触关系:基本呈突变模式;
2.2 河间砂沉积
自然伽马(GR):呈中-高幅钟形,或复合钟形;
自然电位(SP):呈低幅-中幅变化;
顶部接触关系:多呈渐变模式;
底部接触关系:基本呈突变模式;
2.3 泥岩沉积
自然伽马(GR):呈高幅、中-高幅指状变化,或指状组合,整体显示泥质、交互沉积;
自然电位(SP):基本无幅度变化。
3 储层综合预测
3.1 地震多参数属性分析
随着地震数据体解释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根据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理论基础是,当储层或流体的性质达到一定极限时,振幅频率将由于储层的空间变化和填充的流体性质而引起相应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预测具有地震属性的储层的主要依据。
将这些变化与地质和测井数据分析相结合,就可以完成目标储层的预测。
采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方法对储层进行预测主要包括: ①地震属性提取:分为三维属性体积和层位以及层间属性平面提取; ②地震属性优化:分析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找到相互独立且能反映储层基本特征的地震属性,并选择一些属性来减少冗余度; ③油藏参数转换:不同的地震属性在不同储层之间显示也不相同,根据地震属性反应比较特殊的进行提取,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得出的属性参数建立非线性回归关系。
最后,将这些得出的参数转换为相应的储层参数。
寻求储层分布是地震属性研究应用中的首要问题。
沿层间和层间地震属性的提取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因为它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反映目标区间的储层特征。
3.2 地震特征参数提取的技术关键(控制层位的选取)
每一种具体的地震特征参数提取并不复杂,最关键的控制因素是控制层位—时窗的正确选取,其正确与否决定了地质效果分析的成败。
由于选定的目的层、解释的目的层为某一个沉积旋回的开始或结束。
因此,这些能大面积追踪、振幅强、波形特征稳定的标准层符合参考标准层的定义。
在储层预测实践中,总结了选择时间窗口的标准:
3.2.1 应该使用"标准参考层"作为选择时间窗口的参考。
由于参考标准层主要是不属于矿床类别的盐岩,因此应将其用作参考,但不包括在内。
3.2.2 当目标沉积层仅与参考标准层平行时,以该参考标准层为参考并向上(或向下)移动固定的持续时间作为起点(或终点)窗口的长度,并且窗口的长度是固定的;
3.2.3 当目标矿床与两个参考标准层平行时,以两个参考标准层为参考,并上下移动固定的持续时间作为目标的起点和终点。
时间窗口。
时间窗口的持续时间各不相同,足以研究海滩和水坝等地质现象;
3.2.4 确定动量的原理是使预测时间窗口既不要太大(合并了无用的信息)又不要太小(不能完全添加有用的信息);
一般原则是考虑在整个范围内目标层的厚度变化,以便从该时间窗口提取的某些属性参数可以最大程度地横向区分地下地质体。
3.3 F油层联井剖面分析
根据井震结合技术,运用测井资料与地震剖面相结合,进行反演,得出直观效果。
通过联井剖面对比,进一步辅助分析沉积微相。
确定时间域的地震剖面信息与深度域的岩石剖面信息之间的关系,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这个连接地震、地质和测井之间的桥梁,进行联井,并得出相应剖面,根据不同井位进行联井分析。
3.4 岩性标定及解释
通过现有资料的认识以及测井解释成果分析,认为测井曲线中声波时差(AC)和伽马(GR)曲线能够较好的反映砂岩的发育程度,通过地震随机反演建立反演速度体和 GR对研究区F油层砂岩厚度进行预测。
同时应用声波时差(AC)和电阻率(LLD)对储集性砂岩的敏感性,又建立了电阻率反演体,结合反演速度体对研究区F 油层储集性砂岩厚度进行预测。
通过速度与伽马(GR)交会,确定了 F油层 F一油层组和 F二油层组砂岩的电性范围,其中 F一油层组速度>3750m/s;通过
GR<105API确定为砂岩;F 二油层组速度>3800m/s,同时 GR<100API确定为砂岩。
同时声波时差(AC)和电阻率(RT)交会,确定了 F油层 F一油层组和 F二油层组砂岩的电性范围。
4 F油层沉积微相划分
沉积微相研究是通过各井同一沉积时间单元的微相分析进行的,它不是单纯的微相研究,而是包括小层划分与对比、取心井微相分析、测井相模式建立、测井微相识别、微相组合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的综合。
4.1 沉积微相划分
从F油层每一小层的沉积微相图中可以看出,F一油层中有三条主要河流,它们全部由北向南分布。
工作区中部的一些支流来自C井,主河道分叉。
微相类型主要有河道、河间砂、泥岩,识别出三支分支河道,自北向南延伸,由西向东依次为:一支位于A井,工区内有1口井钻遇水下分支河道。
二支位于南A井-B井,工区内有3口井钻遇水下分支河道。
三支位于南D井东,其中南D井河间砂沉积。
微相类型主要有河道、河间砂、泥岩,识别出四支分支河道,自北向南延伸,由西向东依次为:一支位于工区北部,呈北西向展布。
二支位于 A 井,工区内有1口井钻遇水下分支河道。
三支位于南 A 井- B井,工区内有2口井钻遇水下分支河道。
四支位于南 D井东,呈北西向展布。
结论
1 应用“点、线、面、体、时”的综合分析思路开展工作能够有效地将井震结合起来,是进行油层精细描述的有效方法与思路。
2 在沉积相研究中,以井点定相,联井沉积微相剖面为纽带,应用单井油层厚度及试油成果确认河道的宽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运用井震结合技术进行油藏精细研究,对 F油层的潜力区进行综合评价,优选有利区块提出井位建议,为 N 区的钻探指出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雅春,彭泷毅.松辽盆地北部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分析[J].能源与环保,2017, 39(12):119-124+130.
[2] 葛斯雅.扶余油层成藏类型及控制因素研究 [J].石油知
识,2020(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