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现状、生态治理措施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现状、生态治理措施及发展对策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现状、生态治理措施及发展对策石德福【摘要】就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重点阐述了荒漠化治理现状、荒漠化发展趋势以及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并对该地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路.【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3页(P88-89,94)【关键词】荒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发展对策【作者】石德福【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林场,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73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S181我国是一个荒漠化大国,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1]。

9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干旱地区。

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由于人口、经济发展的压力与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大风、沙尘暴、扬沙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耕地、草场、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经常遭受风沙侵袭,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吞噬着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科学治理土地沙漠化,恢复比较脆弱的林草植被,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使防沙治沙事业走上生态与经济共赢、质量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以下对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肃南县)境内的荒漠化地区位于距县城70~148 km 之间的明花乡。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东、北与高台县毗邻,西、南与酒泉市肃州区接壤。

东西长约70 km,南北宽约36 km。

总土地面积1631 km2。

海拔高度在1 350~1 460 m之间。

气候属典型的荒漠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70~90 mm、年蒸发量2 000~2 900 mm、干燥度大于7.0。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很显著,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季节长,年平均气温7.8℃,极端最低温-30℃,极端最高温40℃,初霜9月底,终霜4月初,无霜期83 d左右。

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干热风、扬沙、沙尘暴等。

土壤有灌耕土、风沙土、灰棕漠土、盐碱土、潮土等。

该地无地表径流,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地面除降水外,没有任何水资源可利用。

该地地处于西北干旱内陆腹地,林草植被相对稀疏,主要以天然灌木和半灌木为主。

人工林主要有适宜本地防风阻沙、造林绿化、耐寒耐盐碱的乡土树种二白杨、新疆杨、沙枣等,主要分布在农田四周、公路两旁、街道集镇和居民住宅周围。

肃南县境内的明花乡和全国的荒漠化地区一样,也是饱受干旱和生态恶化侵扰的荒漠地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和人为不合理活动因素的影响,植被先天脆弱,后天破坏严重。

特别是人们缺乏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过度依赖于生态资源,超载过牧,滥挖、滥垦、滥樵,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植被减少、大气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程度加剧,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旱灾、沙灾、风灾、洪灾频发。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肃南县县委、县政府站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作为该地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相继在明花乡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节水灌溉、绿色通道建设、重点公益林保护建设、日元贷款风沙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和能源利用、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

通过实施以上工程,使当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还“任重而道远”。

3.1 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机制激励、制度保障,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调动了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使防沙治沙工作得到加强,为全面推进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3.2 启动实施生态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本地光、热、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

改变农牧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产业,相继发展了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以羔羊育肥为主的养殖产业,以优质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种植产业,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和以玉米、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

该措施有效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使当地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

3.3 加强公益林保护,实行“三禁”措施通过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建设,实行“三禁”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滥牧、滥垦、滥挖、滥樵现象,保护和恢复了宝贵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使濒危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恢复,为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

3.4 启动实施划区轮牧、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根据草原沙化程度,实行划区轮牧、生态移民搬迁、舍饲圈养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沙化草场和林草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畜牧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5 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为主,加大各项工程治理力度,根据草原沙化程度、沙地类型,实行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方针和“造、育、封”“点、片、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2-3]。

在沙化前沿地带大力进行农田林网改造,营造农田防护林、通道防护林和街道住宅环境林,有效地阻止了风沙的侵袭,保障了农牧业生产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发挥了林草植被的整体效益,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3.6 控制地下水资源开发,推广节水节能技术推广应用节水浇灌技术,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开发,保证了生态用水、维护了沙化土地的生态平衡。

同时利用当地自然优势,推广应用太阳能、沼气节柴、节煤技术,解决了当地资源短缺问题,减轻了生态压力,巩固了治沙成果,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过几年的建设治理,该地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但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因素,该地区土地沙化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状况还很脆弱,产业发展水平缓慢,群众生活贫困的状态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此,在今后的防沙治理中,需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力争达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的。

4.1 制定区域综合治理发展规划集中精力搞好区域综合治理发展规划,要体现甘肃省荒漠化区域综合性、整体性和全局性设计思路,使之成为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参谋决策的指导、行业规划的指南。

4.2 荒漠化治理与国家战略、国家重点工程相结合4.2.1 实施生态工程,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要结合该省实施的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切实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搞好防风固沙林、阻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

把防沙治沙、加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对策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构筑绿色屏障,遏制土地沙漠化趋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加强草地的保护和建设,在保护草场、林地和水源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严禁乱垦乱开[4-8],走出一条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4.2.2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产产业建设:荒漠化地区干旱少雨,又无水源保证,无法实施绿洲型大水漫灌或节水保灌的耗水型农业体系[5],只能是依靠天然降水,不灌或少灌的节水型农业体系;放弃生产粮食等传统农业道路,而选择少用水的沙产业发展道路。

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则应对生产粮食、油料为主的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选择特色产业的生产模式。

选择生态习性均是旱生、超旱生、半旱生习性[6]物种资源,天然状态下可以正常生长,利用适当,不会造成生态破坏。

4.3 强制实施谁破坏谁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法规我国生态破坏严重存在,扭转该局面的措施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外,强制实行“谁破坏、谁治理”和“谁建设、谁受益”,规范开发行为,杜绝盲目发展和掠夺式开发。

4.4 扩大融资渠道、建立产业生态建设基金是确保长期治理的保障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不仅要有新技术,而且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

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生态战略工程,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7]。

因此,要以国家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投资,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治沙、封育等项目建设。

通过国际援助、贷款、合作,企业、社会捐资等形式,建立沙产业生态建设基金,对重点治理区进行治理,将会为确保产业安全提供保障。

4.5 吸引科技人才根据荒漠区生态环境治理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吸引高层次人才。

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实行来去自由的聘任制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和专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知识讲座、转让技术、交流信息或进行讲学。

引进外来人才,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9]。

在实际操作中,大力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在治理中的贡献率。

重点推广草网格固沙、机械沙障固沙和生态垫覆盖造林技术,同时推广营造一些沙生耐旱的灌木饲料林、燃料林、药材林、工业原料林和既可防风固沙又能从中得到经济效益一举多得的多功能防护林,提高综合治理效果。

【相关文献】[1]田新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公布[J].中国林业,2011(2):10-13.[2]郝俊山.浅论荒漠化防治[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4):34-37.[3]胥宝一,李得禄.河西走廊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19-22.[4]林宏东.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5]金卫星,殷耀,刘军.重塑西部生态[J].瞭望新闻周刊,2002(4):16.[6]李建树.中国三北草木繁殖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7]吴正.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问题[J].地理学报,1991(3):288-291.[8]邬向民.鄂尔多斯沙柳生态产业发展与技术选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9]李春平,张洪江.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3):24-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