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姓名周心怡学号31005021 上课时间周三晚上
引言
本文献综述的目的主要是对大学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情况与成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有创新空间的领域。
文中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培养建设方面,其中在目标定位、市场需求分析方面,学术界分歧较小,而在培养要求、现状问题分析、培养对策方面,学术界有大体上一个方向,但在具体观点与措施上仍有不少不同之处。
一、培养目标
孙瑞华(2007)从社会需求现实角度指出[1],目标在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必须突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塑造同时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答百洋(2008)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指出[2],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用性、应用性人才,即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外贸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进出口贸易的实践中去,培养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裕晨(2011)从国贸专业人才就业角度指出[3],培养目标定位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能向更高层次学历发展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
二、需求现状
何龙斌(2008)从当前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特点角度指出[4],国贸专业中复合型人才更受欢,企业对学生外语能力要求更高,且目益看重专业技能与经验,要求业基础能力范畴扩大,分别是沟通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何龙斌(2009)从就业岗位角度指出[5],国贸专业人才主要为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作业要求学生一要有围绕国际贸易业务的知识结构,掌握多方面知识,二是专业能力结构应是国际贸易岗位群能力,即国际贸易综合能力,三是基本能力结构应精通一国以上外语和计算机操作。
陈岚等(2011)从人才市场需求角度指出[6],现今社会对外贸人员的需求绝对量较大,总体而言,市场需求具有以下特点:招聘岗位以基层业务人员为主,专业对口,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实际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明显突出。
三、培养要求
答百洋(2008)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角度指出[2],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和市场推广开拓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沟通的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周博等(2009)从在金融危机下国贸本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角度指出[7],在金融危机形式下,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处危能力四大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工作能力中应加强专业实践与实习,职业素质培养和从业资格证书教育。
汪琳等(2009)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指出[8],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既离不开与其他应用型本科专业所相同的共性,又有着由其自身专业属性所要求的固有属性。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项目执行能力和市场推广开拓能力,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陈岚等(2011)从人才市场需求角度指出[6],国贸专业人才在培养上主要有三点要求,一要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二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三要提升符合社会实践需要的能力结构,国贸专业人才一旦拥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将来的岗位适应力和可塑性强。
四、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宋新刚(2008)从国贸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角度指出[9],国贸专业4年制本科培养计划,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英语教学关注四六级通过率,忽视语言教学注重交际的本质;计算机教学偏重考级和
编程语言教学,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重知识灌输,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困难,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
培养出来的本科学生,在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创新能力素质等各指标方面均有不足,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主要原因一是该计划培养目标更适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培养,与应用型本科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较大差距;二是该计划与现今中国对外贸易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王学鹏(2010)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角度指出[10],地方性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应用脱节,传统专业教育导向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主要表现为高理论低应用、技能短缺。
第二,专业学校培养与专业社会需求脱节,由于这种模式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不适应社会需求。
陈岚等(2011)从地方本科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角度指出[6],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明确。
一种方向是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国贸专业设置,但又不具有相应的科研师资力量,理论教学上不具优势;另一种是趋向高职院校的外贸专业设置,仅仅只培养了外贸操作人员,结果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是“半桶水”,缺乏竞争力。
五、培养对策
孙瑞华(2007)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着力点角度指出[1],应从整合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平台构建和实践性教学;变革教学方法,突出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手段运用;加强师资建设,突出师资水平提升与积极性调动这三方面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何龙斌(2009)从基于岗位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角度指出[5],大学应优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放到基本理论应用能力的训练上;加强实践环节,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同时应进行模拟实训教学,多借助信息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还应建立素质与能力教育的考核评估体系,改革考考核办法。
王学鹏(2010)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实践角度指出[10],大学首先应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
强国际贸易商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实践模拟操作的机会。
汪琳等(2009)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角度指出[8],大学以“模拟实验”、“外贸单证实务操作”、“校企互动”等为特色的专业建设规划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学应依靠行业、企业,走校企相结合的道路,办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结论
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可以发现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善了,学者们不仅论述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需求、培养现状,而且还分析了原因并且提出了改革对策。
这些观点中还有值得借鉴的是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但是,我发现虽然对大学本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培养对策方面已经提出很多观点和方案,但是我认为对现状以及原因分析上还不够全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虽然看似各有不同,但其实大同小异,应该进行更深的探究以及对培养方式进行开拓创新。
文献参考
[1]孙瑞华.论提高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110-111.
[2]答百洋.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西安欧亚学院学
报,2008,6(4):68-69,74.
[3]张裕晨.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服务业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11):94-94.
[4]何龙斌.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66-68.
[5]何龙斌.基于岗位分析的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09(8):13-14.
[6]陈岚,蔡立雄.福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J].龙岩学院学报,2011,
29(1):57-59.
[7]周博,刘文杰.金融危机下国贸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12):73-74.
[8]汪琳,焦雨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
124-125.
[9]宋新刚.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
论研究,2008(B11):109-110.
[10]王学鹏.地方性高国贸专业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北方经贸,2010(12):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