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及答案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及答案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忆旧游·别黄淡翁①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②。

叹病渴③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

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④,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⑤。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苏州留别友人所作。

②尘沙:指旅途上的灰尘、风沙。

③病渴:指消渴之疾。

④葵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重游兹观,当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⑤秋蛇:指文字。

1.“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两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一句所描绘的景致相似。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如何渲染离情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论诗(五首选二)
【清】赵翼
(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菀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3.这两首诗讨论了诗歌的评论与创作问题,作者分别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4.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②挼(ruó):揉搓。

5.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注释。

6.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山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7.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9.请简要分析颈联中“分”和“孤”的内涵。

10.鉴赏颔联的艺术手法?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答案
一、
1.应是绿肥红瘦
2.①以春归之时序相渲染,以伤春之情突显伤别之情,渲染离愁别绪;
②环境的烘托,通过环境描写如片红飞尽、啼鸦之声、残阳草色烘托渲染离情;
③夸张渲染,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己因离别而一下子白了双鬓来渲染情绪;
④想象,通过想象别离双方将因病、旅途劳顿而日渐消瘦,又将为友人不再身边而备感凄凉,以此突出渲染离情;
⑤虚实结合、对比,通过回想当日虚写西湖旧游场景,如今垂杨依旧,渲染物如昨日而人将别去的感伤;
⑥化用典故,以葵麦、离巢孤燕表明自己将像离巢的孤雁,无固定的依宿,来表明漂泊伤感情绪;
⑦结尾以景结情,在友人题壁后,自己带醉走上吴台眺望,看见夕阳青草的郊野,引起长远的归思,渲染了伤感情绪。

二、
3.前诗表明评论诗歌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后诗表明诗歌创作要放松心态,灵感自会从天而降。

4.同:以议论为主。

异:前诗以议论开篇,“只眼须凭自主张”亮明观点。

然后用比喻手法,将见识低下而评诗比作矮人看戏,生动地再现了因见识浅陋而没有定数,人云亦云的情况,从而表明诗歌评论要有自己的主张的观点。

后诗以记叙开篇,用对比手法,将少时与老时对诗歌创作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突出诗歌创作心态应该放松的观点。

三、
5.咏梅(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6.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四、
(1)借景抒情,秋的萧瑟唤起了诗人的感伤。

(2)叠词运用。

“冽冽”“皦皦”“嗷嗷”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3)化用诗句(典故)。

“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

前四句描写时节变换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伤,秋的物象凋零与诗人生命的凋零相对应。

中四句写诗人因人老志不达的失落而愁肠百结,夜不能寐。

后四句通过“局四海”“守空堂”“岁暮”等词语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

五、
9.“分”指诗人在清晨听到号角以前,一直静听着更漏声,诗人对这两种声音变更的界限分辨的非常清楚,足见其彻夜未眠的凄苦。

“孤”字既表现了客观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诗人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10.①以动衬静。

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

②虚实结合。

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

③寓情于景。

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解析一、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二、
【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较易
三、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容易
四、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较易五、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较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