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A.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答案 D解析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事物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性质的变化,D符合题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宇宙间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A、B、C说法不正确;正确选项为D。
2.《古今图书集成》中关于养生有这样的记载:“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答案 D解析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材料中强调了气血流畅,即运动的重要性,选D;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3.下列观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是()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B.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C.物质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D.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答案 D解析物质与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正确且符合题意;A、B都是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错误;物质不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C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D。
4.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A解析马克思论述的主要观点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①②符合题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错误。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表述错误。
5.下列对哲学上“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在一定条件下,静止就是永恒不动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④静止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解析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不是绝对不运动,②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6.“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C.静中有动,动中有静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答案 C解析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定”和“落”“鸣”和“幽”都形象地表现了事物间静与动的矛盾运动。
所以答案为C。
7.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答案 B解析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等哲理,C、D排除。
故选B。
8.“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
”这一命题()①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思想②夸大了相对静止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④正确认识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D解析材料中“物体同一瞬间在同一地方”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物体同一瞬间又不在同一地方”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所以本题选D。
9.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神秘消失。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
等到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的措施时,已无力回天。
材料启示我们()A.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事物B.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C.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答案 B解析A、C与材料主旨不符。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错误。
古楼兰的消失表明,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惩罚,B符合题意。
10.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③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唯一特性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A解析“江边春水生”意味着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要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巨舰……自在行”,可见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④正确。
②中“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说法错误,排除。
③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1.下列对物质、运动、规律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有()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要求选择的是对物质、运动与规律三者关系的正确表述。
③只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合要求;④仅仅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不合要求。
12.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这表明()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这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①③符合题意。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错误。
客观规律影响、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13.以下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变化了,哪些东西没有发生变化?(2)运动和静止各有什么特点?(3)归纳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案(1)其一:变化的是时间和人,没有变化的是乡音。
其二:变化的是家乡的人事,没有变化的是门前镜湖的碧水。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材料阐述即可。
14.下雨本是正常的天气现象,可怕的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阻挡了雨水的去路,使城市内涝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无遗。
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却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
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城市建设中要按规律办事的道理。
答案①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尊重规律。
违背城市建设规律,“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必然受到惩罚。
②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自觉利用城市建设规律,摒弃“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的做法,做到表里并重,造福百姓。
解析解答本题,要仔细审读材料,并明确按规律办事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可以看出城市建设一方面要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自觉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