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

1.课程要求系统介绍欧洲﹑美洲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各国﹑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

要求学生了解欧美文学发展概况,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学会分析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教程讲授一学年,包括从古代到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发展情况,列入选修课《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讲授。

因课时的原因,亚非文学部分也列入选修课《东方文学研究》中讲授。

3.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外国文学教学大纲》(1982),根据我院教学实际拟订。

作为参考性文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完成部分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作出调整。

二、教学大纲1.教学进度本课程总授课时数为144学时。

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章——第5章,第二学期讲授第6章——第10章。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古代文学 18学时第二章中古文学 8学时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8学时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10学时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16学时第六章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16学时第七章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34学时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4学时第九章苏联文学 6学时第十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0学时4学时机动(备作期中考查和专题讨论用)该计划应尽可能准确实施。

必要时(如遇法定假日、停课开运动会等),可作适当调整,允许有少量伸缩。

2.教学内容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古希腊文学概述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8世纪处于氏族社会,史称“荷马时代”,约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奴隶社会在希腊建立起来,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是希腊奴隶制走向衰亡的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史的开端。

古希腊文学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

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包括旧神谱系和新神谱系。

希腊神话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神人同形同性的神祗形象;想象丰富而美丽,采取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后世许多欧洲文学作家从希腊神话中汲取养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希腊神话及其艺术形象。

奴隶制全盛时期(古典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

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希腊抒情诗代表作家:萨福(公元前612—?)﹑阿拉克瑞翁(公元前550?—465?)和品达(公元前522?—442)。

伊索与《伊索寓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

古希腊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对欧洲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第二节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是欧洲古代叙事诗的典范之作。

关于荷马与“荷马问题”。

荷马史诗的形式和内容。

《伊利亚特》以特洛亚战争为题材,描写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的故事,突出“阿咯琉斯的愤怒”。

史诗反映了以战争为中心的“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

史诗歌颂英雄行为,格调悲壮,具有“阳刚之美”。

《奥德赛》描写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还乡时的海上经历和家庭生活,突出海上冒险行为。

史诗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以及奴隶制逐渐形成时期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生活。

《奥德赛》歌颂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格调平静,具有“阴柔之美”。

荷马史诗的思想意义﹑历史文献价值。

荷马史诗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奥德修斯形象。

荷马史诗的艺术技巧。

规模宏伟﹑结构巧妙﹑语言朴素﹑风格崇高﹑情节富于戏剧性,细节描写生动,表现手法多样化,兼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因素。

荷马史诗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杰作,后世叙事诗和长篇小说的典范。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就是雅典戏剧的繁荣时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活动中的“酒神颂”。

亚理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

古希腊悲剧不着意于悲而重在描述严肃事件,展现崇高的英雄主义。

在题材方面,大多取材于神话和英雄史诗,极少数取材于当代最大事件。

悲剧冲突表现为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

古希腊悲剧内容丰富,主题严肃,哲理性突出,更多地强调人的力量,人的意志,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

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形成时期的悲剧作家,希腊“悲剧之父”,他的生平和创作。

《俄瑞斯忒亚》三部曲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描写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

肯定雅典的城邦民主制,赞美法制精神。

三部曲反映了诗人的思想矛盾。

《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仅存《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诗人的杰作,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而受到宙斯惩罚的神话。

悲剧的崇高的主题,庄严的风格,热情讴歌民主派和民主斗争。

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而斗争,不畏强权,勇于牺牲。

他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恩格斯)。

宙斯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雅典僭主暴君的特征。

悲剧的结构形式。

埃斯库罗斯对古希腊悲剧发展的贡献,他的悲剧艺术特征。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407),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繁荣时期的悲剧作家,提倡民主精神。

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念和主人公形象。

亚里士多德的评价,弗洛伊德从中获得的启示——“俄狄浦斯情结”,索福克勒斯悲剧的结构艺术。

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发展的贡献。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406),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衰落时期的悲剧作家,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

代表作《美狄亚》为当时受压迫的妇女鸣不平。

美狄亚的复仇性格。

欧里庇得斯的艺术形式,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

高乃依﹑歌德﹑拜伦对欧里庇得斯的推崇。

古希腊喜剧的起源于酒神祭祀活动中的歌舞表演。

古希腊喜剧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的旧喜剧、中期喜剧、“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

喜剧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形式。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5?),希腊“喜剧之父”。

生平和创作。

他的喜剧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衰落时期的社会生活。

《阿卡奈人》的主题,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鸟》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

希腊化时期,新喜剧的产生与发展。

新喜剧代表作家米南德(公元前342?—292?)。

第四节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受到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罗马文学在希腊文学与后世欧洲文学之间起“中介”作用。

罗马文学发展,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共和国中期,戏剧繁荣,以喜剧为主。

共和国末期和屋大维执政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雄辩术﹑散文和诗歌繁荣。

西塞罗(公元前106—43)的演说辞风格遒劲,讲究词章修辞,注意抑扬顿挫,重视激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风格为后世作家所趋奉。

维吉尔(公元前70—19)的《农事诗》,反映了屋大维执政时期的农业政策。

史诗《埃涅阿斯纪》(《伊尼德》)是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

它的主题和主人公。

贺拉斯(公元前65—8)的《诗艺》与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的《变形记》。

罗马文学对文艺复兴至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中古文学第一节概述欧洲中古文学包括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它和封建社会形成﹑繁荣的历史阶段相适应。

欧洲中古时期的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封建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是基本的社会矛盾,封建庄园是基本的经济组织;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

欧洲中古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和民谣、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

教会文学垄断中古初期文坛,宣扬“原罪”﹑“禁欲主义”思想。

教会文学的基本主题和体裁。

骑士文学盛行于12至13世纪的西欧,它是反映骑士阶层思想感情的封建世俗文学。

骑士抒情诗以普罗旺斯为中心。

骑士传奇分为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

骑士文学的艺术虚构与心理描写。

人民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英雄史诗与民间传说,一部分反映氏族社会末期情况(《贝奥武甫》﹑《埃达》﹑《萨加》等),一部分反映蛮族封建化过程中的荣誉感和国家观念(《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等)。

西欧城市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文学反映市民生活思想,现实主义风格和讽刺手法。

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的罪恶,赞扬市民智慧﹑勇敢。

列那狐形象的复杂性。

中古文学的象征﹑寓意﹑梦幻手法。

中古文学,特别是人民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但丁十三﹑十四世纪之交,意大利城市的兴起。

佛罗伦萨文化发达,学术派别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

中世纪意大利文学的代表作家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1265—1321)的生平与创作。

佛罗伦萨资本主义主义萌芽和社会阶级矛盾。

佛罗伦萨的党派斗争和但丁的政治活动。

但丁的早期文学创作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抒情诗与散文合集《新生》,爱情的主题与象征的艺术手法。

《飨宴》、《论俗语》展示了人文主义思想。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

采用中古梦幻的文学形式,中古神学体系的框架,展示人们从迷惘和错误中解脱出来,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历程,作者意在揭露﹑批判黑暗的现实,从政治上﹑道德上给意大利民族指出复兴之路。

维吉尔和贝亚德的象征意义。

作品中爱国主义热情﹑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抨击,与基督教神学观点交织在一起。

作品的矛盾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

《神曲》构思宏伟,想象丰富。

结构的严密性与完整性。

象征﹑寓意﹑梦幻的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

用意大利语写作,语言丰富﹑生动。

《神曲》是中古文化的哲学﹑艺术的综合,欧洲近代文学的“序曲”。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述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初在西欧和中欧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一词的来历。

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

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智”反对“神智”。

他们借用古代文化的“外衣”,“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语)。

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主流,还有封建文学和民间文学。

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文学在各国发展的状况。

一、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

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是欧洲人文主义作家的先驱。

人文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弗兰齐斯科·彼得拉克(1304—1370)和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

彼得拉克的《歌集》及其艺术特色。

彼得拉克的抒情诗,开了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先河。

《十日谈》(约1350—1353)是薄伽丘成熟时期的杰作。

《十日谈》提倡人性﹑人道﹑反封建﹑反教会,宣扬“幸福在人间”思想内容,反映了意大利的市民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