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隧道设计说明1. 设计依据及总体设计原则依据现行的国家和部颁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充分吸收和借鉴参考国内外高速公路建设的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本项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新设计理念进行。
1.1. 设计依据1、xx省xx至xx段勘察设计合同。
2、xx省xx至xx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
3、《xx省xx至xx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步设计文件)。
4、《xx省xx至xx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交通运输部批复意见。
5、《xx省xx至xx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交通运输部专家评审意见。
6、《xx省xx至xx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省内预审意见。
7、部颁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8、xx省交通厅及本项目总体组下发的其他有关文件。
1.2. 执行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3、《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5、《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10、《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通部2007年10月1日实施)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3、《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模式》(GB/T 18567-2010)14、《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2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8-96)21、《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要求》(ZBN04 009-88)2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3、《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JG/T3053-1998)24、《防爆挠性连接管》(J B9600-1999)25、《电气设备用电线管》(CEI/IEC614-2-6)26、《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92)1.3. 技术标准隧道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公路等级:1、 xx隧道左线及YK3+290~ YK3+987高速公路单向两车道标准;2、YK3+045.85~ YK3+290高速公路单向三车道标准;设计行车速度:80km/h;隧道建筑限界:1、 xx隧道左线及YK3+290~ YK3+987隧道净宽:0.75+0.25+0.5+2×3.75+0.75+0.75=10.50m隧道净高:5.0m2、YK3+045.85~ YK3+290隧道净宽:0.75+0.25+0.5+3×3.75+0.75+0.75=14.25m隧道净高:5.0m1.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执行情况本设计严格按照交通部颁布的行业规范和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有关隧道的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如下。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第1.0.3条隧道规划和设计应遵循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
隧道设计应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以及营运和施工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环保比较,使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本隧道能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地建设隧道的基本原则,并作出充分的资料调查、收集,进行多方面综合比较使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第1.0.5条隧道主体结构必须按照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建成的隧道应能适应长期营运的需要,方便作业。
本隧道按新奥法进行设计,衬砌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通过结构计算和工程类比,达到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第1.0.6条应加强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结构设计与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
必要时应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
本隧道设计考虑主体结构设计与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已经对有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设计和研究。
第1.0.7条隧道土建设计应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地质观察和监控量测的总体方案;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制定地质预测方案,以及时评判设计的合理性,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案。
通过动态设计使支护结构适应于围岩实际情况,更加安全、经济。
隧道土建设计中已作出专门的动态设计,施工中可根据此进行合理地调整。
第3.1.1条应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公路等级、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认真进行调查、测绘和试验。
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本隧道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均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物探、钻探、地质调查、调汇、水文调查、调汇来满足设计要求。
第3.1.3条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并综合考虑调查的阶段、方法、范围等,编制相应得调查计划。
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预计的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
本隧道在初设、施设阶段均进行相应得调查并编写出详尽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
第7.1.2条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本隧道进、出口洞口边仰坡开挖高度控制在20m以内。
第8.1.2条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
本隧道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在充分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前提下进行了衬砌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第10.1.1条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和营运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形成安全。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
本隧道设计结合衬砌,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敷设防水层防水,保证洞内行车安全,洞口通过设置洞外截水沟、洞顶排水沟、路基边沟等排水设施,保证洞口不受雨水冲刷破坏。
第15.1.1条隧道路基应稳定、密实、匀质,为路面提供均匀的支承。
本隧道路基严格按照路基设计规范进行,在图纸中对路基的压实度提出明确要求。
第16.1.1条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条件、地形、地质条件、通风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的通风控制、维护与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建设与营运费用等因素。
本隧道结合其长度、纵坡、交通条件、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通风要求采用纵向式通风方式设计,并考虑到交通量的增长按近、中、远布设风机台数,来满足建设与营运要求。
1.5. 对初步设计主要审查意见的回复1、应适当增加特殊复杂地形条件隧道口纵、横断面图。
回复:对于增加特殊复杂地形条件隧道口纵、横断面图:对xx隧道、xx隧道、xx隧道等隧道,在其相应的隧道表路线类型一栏中补充了洞外的平曲线类型及半径,也在其纵断面图中增加隧道口处地形变化的相应数据。
2、全线所有隧道路面宜改为复合式路面。
回复:施工图阶段按照专家意见执行。
3、建议将S4c衬砌结构改为S3b。
回复:围岩分级采用定性特征划分和定量指标划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根据工程经验,Ⅳ级围岩划分为3个亚级,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现场管理。
4、建议将偏压挡墙与明洞连为整体,以防渗水。
回复:分离式隧道Smb(偏压明洞)衬砌设计图,偏压挡墙与明洞是整体的。
5、车行横洞由斜交70°宜改为正交,位置由紧急停车带端头改为正中。
回复:施工图阶段按照专家意见执行。
6、进一步加强与地质部门沟通,核实围岩级别。
回复:通过与地质部门沟通,核实了xx隧道、xx隧道、xx隧道等隧道的围岩级别,对其相应的衬砌类型、工程数量表等进行了修改。
7、xx隧道出口和xx村隧道进口路段路堑太长,宜适当抬高该路段的高程,减少挖方。
回复:施工图阶段根据路线总体方案进行优化。
8、补充纵断面图中单轴抗压强度、纵波速度、质量指标等参数。
回复:施工图阶段按照相关勘察规范规定基础上,试验得出单轴抗压强度、纵波速度、质量指标等参数,综合计算出BQ值以及修正值。
1.6. 对定测外业验收主要审查意见的回复1、结合隧道洞口实测横断面、地形、地貌、地质、景观等进一步优化洞门位置,洞门形式及洞口支护。
回复:结合专家意见,xx1号隧道,xx隧道,xx隧道洞门位置进行了优化,洞门形式采用了削竹式洞门,端墙式洞门,考虑到削竹式洞门对行车条件的改善,设计中尽量采用削竹式洞门,洞口支护采用喷锚支护,根据地质风化程度,较好地段采用喷射混凝土作为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形式采用了方格网植草防护形式,局部地段可以采用锚杆框架植草防护形式。
2、结合xx特长隧道深孔测试工作(如声波测井、应力测试、抽水注水试验等),进一步查明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溶发育及有害气体情况,合理划分围岩等级。
回复:xx特长隧道已完成声波测井,抽水注水试验以及部分深孔钻探,目前部分试验结果尚未出来,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综合实验结果、相关钻探资料对围岩等级合理划分。
3、进一步加强对隧道洞身软弱围岩段及浅埋、偏压段衬砌结构设计,避免施工中出现软岩大变形等病害。
回复:结合专家意见,针对不同的岩性采取了不同的设计参数及结构形式,根据隧道的埋深,围岩级别采取了相应的深埋与浅埋的结构形式,隧道偏压段采取了偏压段衬砌结构形式,以适应隧道地形的变化。
结合地勘资料,针对不同的地质病害在施工图设计中进行专项设计。
4、隧道Ⅴ级围岩衬砌取消D25中空注浆锚杆。
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全线取消D25中空注浆锚杆。
5、部分隧道洞口挖方段偏长,可适当外延隧道晚出洞或提高设计标高。
如:xx隧道进口段、xx隧道出口段、xx村隧道进口段及xx隧道出口段。
回复:结合专家意见,对上述各隧道洞口优化设计如下:1)针对xx隧道浅埋情况对纵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已抬高了隧道进出口标高。
2)xx隧道进口段处于填筑土层中,埋深约4.3m,结合洞口实测横纵断面,洞顶清表刷坡至原状岩层形成自然仰坡,控制成洞面及洞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