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教育概论》作业1复习资料

《儿童教育概论》作业1复习资料

071#《儿童教育概论》作业1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教育产生于________社会。

3、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4、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5、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结构主义课程代表人物___________提出的。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和上课、作业布置与修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德育方法为说服教育
8、教学过程的首尾阶段(环节)分别是准备阶段和运用阶段。

9、按游戏的社会性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0、课程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1、格赛尔、皮亚杰、乔姆斯基等人揭示了人的自然侧面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A)为主。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C)。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告子
4、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B)特点。

A.示范性
B.创造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6、把人视为教育的根本,宣扬人性的解放,这体现()教育目的观。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7、不属于教师的专业权利的是()。

A.教学权
B.获取报酬待遇权
C.管理学生权
D.参政权
8、“严师出高徒”等谚语在我国很流行,这是()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多因素论
9、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A.传授知识给学生
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D.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判断题
1、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
2、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
3、在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就是贯彻了启发性原则。

(×)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传授为主的过程。

(×)
5、“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打地洞”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6、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
7、实习属于课程的范围。

(√)
8、教学就是指教什么的问题。

(×)
9、智育与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可以以教学代替智育。

(×)
10、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柯尔伯格。

(√)
11、《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12、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
1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
14、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
15、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
四、简答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2、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

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

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

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

3、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学生主体有多种特性,一般具有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发展性等。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创造性,他们主动建构、转化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毫无批判地接受。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研究和了解学生需要,针对性地教学;才能做到教学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简述学校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实现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从而提高和发展科学知识的物化程度;教育界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有效的影响和作用;教育费用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劳动能力发展的程度。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
(3)教育是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和条件,体现在;
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劳动生产者素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科学研究。

(4)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对经济发展起直接或间接推动作用。

5、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它们分别对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①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对教育的要求: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对教育的要求: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对教育的要求: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④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其他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

⑤个别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对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
五、案例分析题
上《鱼》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问:这一教学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
答: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只有深刻的理论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赞科夫把“重视理论知识在认识中的指导作用”作为教学原则之一。

布鲁纳主张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求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教师讲解过程中的举例和演示。

事例要典型、鲜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演示也要及时准确,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是组织学生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访问,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这些活动蕴含的书本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