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19 第1单元 1 王维诗四首

18-19 第1单元 1 王维诗四首

1王维诗四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识记(1)蒸藜炊黍.()(2)啭.黄鹂()(3)芙蓉.() (4)红萼.()(5)风劲.() (6)罟.师()【答案】(1)shǔ(2)zhuàn(3)rónɡ(4)è(5)jìnɡ(6)ɡǔ2.词语释义(1)蒸藜炊黍饷.东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罟师.荡桨向临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酒食等款待,此指送饭(2)渔人,这里指船夫3.名句背诵(1)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2)________,纷纷开且落。

(3)________,江南江北送君归。

(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1)漠漠水田飞白鹭(2)涧户寂无人(3)惟有相思似春色(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名片]“诗中有画”的诗佛——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开元九年(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

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今存诗400首。

[探究·精研文本]积雨辋川庄作[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当时,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

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

[文脉梳理]《积雨辋川庄作》[文本深读]1.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迟”字用得最好。

在诗中是“迟缓”之意,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

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农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3.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写了诗人隐居山林、独处山林的幽居生活之乐。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因此,这两句诗抒写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3.“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体现了诗人什么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诗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要退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

[名句鉴赏]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鉴赏】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

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了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

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辛夷坞[背景介绍]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组诗《辋川集》。

该诗就是组诗《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

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文脉梳理]《辛夷坞》⎩⎨⎧⎭⎬⎫前两句:春天来到 辛夷花开后两句:春天不永 花开花落寂寞→宁静淡泊 [文本深读]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由灼灼其华到缤纷零落的画面。

2.如何理解诗中“山中”“涧户”的环境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个词语描写了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中自开自落的自然环境,体现了辛夷坞幽静之境,也委婉写出了诗人对身处当时环境的寂寞感。

3.诗人的情怀是“落寞”还是“淡泊”?请结合诗的内容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诗人的情怀是落寞。

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比喻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寄托自己孤独、落寞的情绪。

观点二:诗人的情怀是淡泊。

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

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

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凭自然,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甘世俗的淡泊情怀。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名句鉴赏]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鉴赏】 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

它的花苞长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

“芙蓉花”,即指辛夷花,辛夷花含苞待放时,很像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

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出一派春光。

送沈子福归江东[背景介绍]此诗是王维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公元740年 、 741年)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

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看题目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文脉梳理]《送沈子福归江东》⎩⎨⎧前两句:送行之地→景后两句:依依惜别→情(哀而不伤)[文本深读]1.试分析诗中“杨柳”意象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

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

2.“行客稀”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行客稀”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采用反衬手法,写出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第三句诗“惟有相思似春色”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句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