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考点一网尽(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考点一网尽(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整理编辑: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览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注释
1、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脱下。

2、欲:想要。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7、遂:于是,就。

8、至:到。

9、寻:寻找。

10、寝:睡,卧。

11、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3、交横:交错纵横。

14、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5、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16、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7、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属叙事,叙寻友夜游。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景,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议论、抒情,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主旨:记述作者夜晚在承天寺无眠,约人同游赏月的经历,流露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有贬谪后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等,但短文最终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六、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七、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八、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
九、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十、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贬谪后的孤寂凄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表达出了闲适豪放、乐观旷达的心态。

十一、重点句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十二、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十三、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十四
1、“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

十五、习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发现月光照进屋内,于是我愉快地起身出门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览交谈取乐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选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豁达、乐观)的心境。

5、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苏轼(人名)。

6、作者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答:不可去掉。

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否则就不会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与情趣。

7、文章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于作者贬谪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教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