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温故知新一、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朝,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二、基础知识检测(一)、解释句中黑体字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解衣欲睡解开/脱下4、步于中庭散步/漫步5、相与步于中庭一起——飞鸟相与还一起6、盖竹柏影也原来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二、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不热衷于名利的人罢了。
三、理解题1、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影子参差错杂。
笔墨高度凝练,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只有张是知音,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你能体会到“怀民亦未寝”的意味吗?说明张苏心有灵犀,心心相通,是知己,说明苏东坡“寻”张怀民寻对了,也是文章意趣之所在。
假若张睡了,此文的情趣会荡然无存。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所以称自己为“闲人”。
这既体现了仕途失意的落寞,也体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
5、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于第4题)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或: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与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6、这段文字是作者为官被贬时所写,但流露的心情却不是消极的,结合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这给你什么启示呢?闲适自得,淡泊名利的的心态才能有所作为。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A.庭院B.月光(B )“水中藻、荇交横”是指:A.积水空明B.竹柏影(B)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A)“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请写出一个类似的诗句:草色入帘青8、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月色如水//月光如水9、我们还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本文比,虽同是写月,但各自表达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却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补充题目:1、“念”由“行”转化而来,试写出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课后练习(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4分)(1)月色入户 (窗 )(2)念无与乐者 (想,考虑 )(3)遂至承天寺 (于是 )(4)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4分)(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同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3.作者在文中描写月色的是哪几句话?(用原文回答),你认为这样的描写好吗?为什么?(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描写当然好,作者在这里用了“隐喻”——“庭下如积水空明”,从正面写月色,还从侧面写:“藻、荇交横”,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确实令人神往。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为什么?(2分) 设问句。
因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此提问作了回答。
5.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分)一种较复杂的心情——忘情自然的恬淡旷达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课后拓展(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2006年深圳市中考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②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漫步)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