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doc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doc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激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树立一个人的自尊,甚至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欢迎参考,。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1我从事初中地理教育已有十三年,初中生在学习地理中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识图和记图,而且学生在考试中也是在地图相关的题丢分较多。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现在将我的经验总结如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依照初中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感受很深的是进行了几种简单的描绘技能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描绘训练。

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出所要掌握的地理要素,使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简明扼要、表现力强。

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时,让学生在“人口分布图”上,用彩色笔描绘出“腾冲到黑河”的一线,突出我国人口东西分布差异的特点,以此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是拟绘训练。

依照课本插图或地图进行绘图。

指导学生边描边熟悉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名称等,通过多次勾绘,学生对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海岸线状况就有了深刻记忆,使头脑中的地图形象更加准确,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例如:学习“中国政区”时,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按方位分成七大块,然后教师逐一指图读名,让学生借助地图依次拟绘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轮廓,就性状特征作拟物形象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勾出北回归线、长江、黄河,提醒学生注意: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哪些省区?长江、黄河各流经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自北而南沿海地区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还可以让学生标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及其简称等。

有的同学将黑龙江画成了天鹅,有的将内蒙古画成了展翅的雄鹰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三是绘简图训练。

这也是我最常用的训练学生记忆地图的手段。

用简洁的线条快速地把复杂的地理事物绘成简图。

这类图像,只取神似,不究细节,起到精讲多练、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先用简练的线条把中国轮廓画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在图中画出山脉符号,然后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在空白的地图上填出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名称。

再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型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最后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在初中一年级的教学中,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对于学生来说,是初步效果。

另外,我还布置一些绘图练习,使学生养成随手画图的习惯。

譬如,让学生根据当地各月气温、降水量资料,自己动手绘出当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

通过以上方法的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为了将动手绘图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经常的绘图练习,有意无意地将一幅幅图像输入学生大脑中去。

通过绘图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的整体学习地理的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穿插一些情景教学在其中进行配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的转向了主动学习当中来,也为学生学习地理指出了一条相对比较合适的方式。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2面对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问题吧。

”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 你认为呢?"" 你的观点呢?"" 你的看法呢?""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 很好!"" 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

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记得有天在初一(1)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这个学生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

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

初三(3)班的女同学向某,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

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

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呢?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

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

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

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老师不要吝啬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

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特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

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前不久,“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节时,我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多使用无铅汽油,提倡骑自行车;多使用清洁能源,;有的同学说外出能乘坐公交车就不要使用私车,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

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

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

这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

”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

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这位同学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

"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他们的回答,感到十分高兴。

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3一位地理教师在下午第二节上了一节课,我们知道,这节课学生很容易困,他就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的教学过程比较有想法,而且他得出的结论我也很赞同。

有个书上活动题:这节课由于是下午第二节课【“北京老城区的某一部分要进行改造,如何对待区内的四合院和胡同,反应不一。

人物一:政府是小区改造计划让我们搬进高层楼。

相比祖辈留下的四合院,居住面积大了,卫生条件也好多了。

应该拆除四合院修建楼房,让更多的人享受新生活。

人物二:于世界其他城市不同,北京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四合院。

当然,城市的现代化也是必然的过程。

能否将所有的四合院加以改造,保留其古朴的外表,增添一些现代化的功能呢?人物三:过去,我们拆除了北京的城墙。

现在,我们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能让四合院和胡同完全被现代商业楼、住宅小区和道路取代。

问题一:分析不同的合理性或片面性。

问题二:从“正确处理古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你自己的观点”】是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是有关北京的四合院的问题。

同学们很积极的在探讨。

你争我夺的抢着回答。

有的说赞成外部不变里面改成现代化的形式有的同学还说就保留老北京的特色,还有的同学说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搞现代化的建筑等等还有的同学真对她们的答案反驳比如就保留四合院的问题,有的同学就说社会要进步就要改变不改变那就是退步。

还有的同学对改变外观只改变内部的也提出异议,说那是换汤不换药。

还是没有保留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还有的真对全改变变成真正的大都市提出异议,那就失去北京城是个古城的说法了。

还有个同学赞成保留遗址,改变没有古式建筑的地方这样是既有古式建筑也有现代化都市的风格这才体现北京的特色。

学生们争论的很激烈,热情都很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也不存在困的概念了。

最后我做了简单的总结:从“正确处理古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应该有如下观点: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北京必须要朝着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

但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是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信,发展中的北京,定会协调“发展”于“保护”的矛盾,北京的前景是光明的。

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兼备有古代文明和现代化科技的举世无双的现代化大都市。

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还达到了增长见识的目的,我很满意。

以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搞些讨论性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因为在初中地理课不是中考考试科目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老师在按老的教学方式那样去讲课学生没有兴趣,也很难对地理课的重视。

这样课程就很难进行下去,课堂教学会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反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