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文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与地位《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领略辞这种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陶渊明的相关诗作,对其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这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凭借下文注释完全可以理解文意,难度不算大。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如下几点:1、理解并背诵课文,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1、诵读法。
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
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研讨法。
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
3、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三、说学法:1、预习法。
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预习能事半功倍2、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注意节奏与韵律,读出情感。
3、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将分两个课时完成,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内容包括1借注释疏通文意,2找出押韵字,根据韵归纳文意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通假字(曷)古今异义词(景、亲戚),一次多义(“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接下来,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一)古曲导入,创设情境(约3分钟)以古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
提问: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引导学生回答到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
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约2分钟)1 播放配乐朗读。
老师给予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三)根据押韵,理清思路(约15分钟)本文总共有五个韵,ui/ei/I,un/en an ou I ,韵的转化实际上也是情感转变的需要。
学生很快能够锁定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序交代时间背景,及就职经过和辞官原因。
第一段(1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及归家路途的轻快归因第二段(2、3段)归家后生活的乐趣。
归趣第三段(4段)抒发对人生的的感想。
归思理清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四)合作探求,读出情感:(约20分钟)1、分析第一段归因,作者为何做出如此选择序文中已经提到了辞归的原因,而在第一段中,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迷途未远、今是昨非等词语可以看出他对官场的失望,对田园的渴望。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
教师范读后学生读。
2 既然如此思归,那他归途时的心情如何呢水路兼程,归心似箭。
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朗读指导:急切中带有喜悦。
分析第二段作者归家时及归家后的心情,有何变化,怎样朗读 1 喜悦的心情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讨论明确: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
(指名朗读,评价,齐读)3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讨论明确: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
(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2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3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讨论明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
)无心出仕、有意归田。
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齐读课文。
(五)小结:分析完这三个自然段,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作者由开始的自悔自责转变到后来的自安自乐。
难道陶渊明的生活真的只剩下安乐了吗?归田之后他对人生的思考又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个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
七年级上一、论语十二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三、济南的冬天/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