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范围一、填空1.在________年5月2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________正式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2. ________ 未能完成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在仅仅出版第一部时,就被公认为是一部“史诗性”的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3.“小腿疼”、“吃不饱”都是________的短篇小说________中的人物。
4.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文学史上称为________或“山西派”。
5.路翎以志愿军侦察兵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________体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的文化规范的艺术追求。
6.沈振新、刘胜、石东根都是___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___中的人物。
7.高云览的________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共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在以中共地下斗争为题材的小说中,最有影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罗广斌、杨益言的________。
8.自“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________是当时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9.《缘缘堂续笔》是作家________在1971年至1973年间,利用被批斗之余的凌晨偷偷写成的。
10.“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这些诗句出自________的诗作________。
11.1979年12月,________在《长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________,作为“文革”后的第一篇荒诞小说,被誉为“开大陆现代派文学之先河”的作品。
12.丙崽是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的主人公。
13.马原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手法的运用。
14.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________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5.在__________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________”的方针,即“双百”方针。
16.1953年,青年作家________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人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17.50年代不合时宜的作品,除了茹志鹃的《百合花》外,主要还有路翎的《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周立波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赶摆》。
18.梁斌的《红旗谱》原计划写四部,后来又发展为六部,但只完成了它的前三部:《红旗谱》、________、________。
19.《青春之歌》描写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中,有追名逐利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的________以及叛变革命的__________等。
20.________的《在悬崖上》大胆冲破题材的禁区,但最后仍回到了“浪子回头”的陈旧套路中。
21.“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的《北方的河》、________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22.赵振开的《________》是“文革”地下文学中最成功的小说,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是杨讯和________。
23.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________》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________年,共发表“随想”________篇。
24.杨绛在80年代后,创作了长篇小说《________》、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________的写作姿态。
25.《哦,香雪》写一个名叫________的偏僻小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故事。
26.________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历程和风貌。
27.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________的《在新的崛起面前》、________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________的《崛起的诗群》。
28.1982年,周涛与________、________共同提倡并创作的“新边塞诗”,对西部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9.在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先锋小说中,________是马原之后叙事革命的代表,________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而________则发展了残雪对人的生存探索。
30.在五六十年代,描写北伐战争的主要有陈立德的《________》,反映土地革命战争的主要有________的《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系列短篇小说。
3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________”,于________年7月在北京召开。
32.“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________》、《________》、《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______》、《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________》。
33.“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的《枫》、________的《在小河那边》等。
34.方之的《________》是对历史进行整体性反思的代表性作品。
35.张贤亮在50年代因诗歌《________》被打成右派,被发配到西北荒地。
36.《芙蓉镇》中的“运动根子”________的形象是古华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
37.《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描写了菱花和两个女儿______、________的生活悲剧。
38.80年代“市井小说”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的《那五》、《烟壶》等“市井文化”系列,________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39.1982~1983年间,王蒙发表的系列小说《________》,对新疆各民族的伊斯兰文化的关注以及对生活和历史的宽容态度,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河。
40.1986年,________的《红高粱》和________的《古船》的发表,标志着一种新历史小说的诞生。
二、单项选择1.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镇压是哪一时期的文艺运动?()A.五十年代B.六十年代C.七十年代D.八十年代2.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尝试描写高级将领彭德怀形象的小说是:()A.《红日》B.《林海雪原》C.《保卫延安》D.《烈火金刚》3.周炳是哪一部小说的主人公?()A.《红旗谱》B.《青春之歌》C.《野火春风斗古城》D.《三家巷》4.《阿诗玛》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长篇民间叙事诗?()A.彝族B.蒙古族C.苗族D.傣族5.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的作者是:()A.姚雪垠B.陈翔鹤C.黄秋耘D.田汉6.《光的赞歌》是哪一位诗人抒情长诗的代表作?()A.田间B.艾青C.贺敬之D.牛汉7.曹荆华、柳泉、梁倩都是张洁哪一部小说中的人物?()A.《爱,是不能忘记的》B.《沉重的翅膀》C.《方舟》D.《七巧板》8.话剧《绝对信号》、《车站》、《野人》是哪位戏剧家的作品?()A.高行健B.沙叶新C.罗剑川D.魏明伦9.“寻根文学”是哪个时期出现的文学现象?()A.六十年代中期B.七十年代中期C.八十年代中期D.九十年代中期10.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搞“曲线调动”的连指导员是()A.梁三喜B.赵蒙生C.靳开来D.薛凯华11、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共地下斗争和知识分子革命经历的长篇小说是()。
A、杨沫的《青春之歌》B、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C、高云览的《小城春秋》D、罗广斌的《红岩》。
12、在《关汉卿》中,关汉卿始终处于矛盾的冲突之中,与他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是()。
A、朱帘秀B、叶和甫C、赛帘秀D、王和卿13、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则是()。
A、马原、B、格非C、余华D、孙甘露14、“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作者是诗人()A、舒婷B、芒克C、顾城D、北岛15、《人啊,人》是“文革”后第一次公开打出人道主义旗帜的长篇文学作品,其作者是()。
A、张弦B、张贤亮C 王蒙 D、戴厚英16、在小说领域,寻根意识开始于()。
A、韩少功的《爸爸爸》B、王蒙的《在伊犁》C、汪曾祺的《大淖记事》D、阿城的《棋王》17、方之在小说《内奸》中选择的独特视角是()。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的主体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40多年的历史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D、以一个死者的眼光去观察生存景观的冷漠与残酷18、在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战争小说中,较早表现出“全景式”特点的作品是()。
A、《保卫延安》B、《红日》C、《林海雪原》D、《初雪》19、90年代以后,孙犁的散文风格变得()。
A、婉约隽秀B、孤独愤懑C、情绪振奋D、清新明丽20、50年代以后,贺敬之的诗歌数量不多,但都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这些作品按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民歌体短诗”和“政治抒情长诗”两大类型。
其中,政治抒情长诗的代表是()。
A、《雷锋之歌》B、《放声歌唱》C、《东风万里》D、《中国的十月》21、50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等。
A.《李双双》 B.《布谷鸟又叫了》C.《三里湾》 D.《山那边人家》22、在《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
A梁三喜 B.赵蒙生C.靳开来 D.薛凯华23、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24、在邓友梅表现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小说中,以乌世保为主人公的作品是()。
A.《话说陶然亭》C.《寻访“画儿韩”》B.《那五》 D.《烟壶》25、《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C.钟雨 D.柳泉三、名词解释1.“山药蛋派”2.反思文学3.新写实小说四、简答题1.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小说有哪些特点?2.冰心晚年的散文创作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3.“寻根文学”的“文化寻根”意识包括哪些方面?4.以“涟水战役”为例,说明《红日》在战争观念上有什么突破。
5.在《天山牧歌》中,闻捷是怎样将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的?6.“陈奂生系列”作品是如何描写农民命运变化的?7.在《关汉卿》中,“戏中戏”结构的主要作用是什么?8.简要说明陆文婷形象的悲剧意义。
9.《死》在艺术上的个人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10.简述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故事五、论述题1.试析九十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
2.结合作品分析小说《白鹿原》的历史厚重感。
3.《黑骏马》的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4.在《风景》中,作家为什么要选择一位“死者”来担当叙述者?5.《青春之歌》是怎样通过“出走”、“觉醒”和“成长”这三个阶段,完成林道静形象塑造的?6.以《井》为例,分析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柳永具有"三创"之功:一是创体。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