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试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试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复习资料贾文丰河南电大二 OO五年十一月前言《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

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容。

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贾文丰2005年 11 月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一、填空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

[周树人;豫才;现代]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

[周作人]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天演论》]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眉间尺]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离婚]7 .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离骚]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

[许寿裳]9.小说《风波》以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张勋]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社戏]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鲁]12.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阿 Q]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中的陈士成等。

[白光]14.鲁迅自己曾经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忧愤深广]15.鲁迅在《》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有精彩的描写。

[药]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

[吕纬甫]18.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改名为《》。

[补天]19.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

[《伤逝》]20.鲁迅在 20 世纪 30 年代曾这样说“五四”散文发达的情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之上。

”[诗歌]21.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 ,一是“独语体”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

[“独语体”]22.鲁迅在《》一文中:“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

”[“京派”与“海派” ]23.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是由8 篇历史小说组成的《》。

[故事新编]24.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伤逝]2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为题在《》杂志上发表。

[旧事重提;莽原]二、单项选择题1.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这个比喻出自( B )A.《孤独者》B.《在酒楼上》C.《孔乙己》D.《伤逝》2.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 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 。

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B )A.《呐喊》B.《彷徨》C.《热风》D.《故事新编》3.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C )A.《野草》B.《随感录》C.《热风》D.《坟》4.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其中,具有“类散文体”特点的作品是( C )A.《伤逝》B.《风波》C.《故乡》 D .《明天》5.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

比如( C )A.吕纬甫B.魏连殳C.宴之敖D .眉间尺6.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 ,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声。

这篇小说是( D )A.《故乡》B.《孤独者》C.《祝福》D.《长明灯》7.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

其中,墨子出自小说( C )A.《理水》B.《出关》C.《非攻》D.《铸剑》8.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形象出自小说(B )A. 《在酒楼上》B.《孤独者》C.《肥皂》 D.《伤逝》9. 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play )。

这位提倡者是( D)A. 周作人B.冯文炳;C.梁实秋D.林语堂三、多项选择题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 鲁迅有三点明确的主张 , 它们是( B C D)A.分析B.批判C.继承D.转化2.鲁迅的前三篇白话小说是( A B D)A.《狂人日记》B.《孔乙己》C.《阿 Q正传》D.《药》3. 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C B D )A.《狂人日记》B.《故乡》C.《阿 Q正传》D.《明天》4. 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A B C )A.《孤独者》B.《伤逝》C.《在酒楼上》D.《明天》5.鲁迅《铸剑》中有“三头相搏”的描写 , 这三头指的是( A B C )A.眉间尺的头C.黑色人D B.大王的头.王妃的头四、简答题1.近十年来, 海内外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 甚至否定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②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

③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④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提示: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 。

《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提示:鲁迅对中国文化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对于传统文化,鲁迅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努力地去寻找民族文化新生的出路。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包含了三个层面,即:批判、继承、转化。

我们可以说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整体的否定和局部的继承。

是在接受传统文化丰富养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

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来看,从其坚决反对这种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

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

他认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坚决彻底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 ,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

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4.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呐喊》、《彷徨》为什么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提示:①“表现的深切” 。

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②“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5.简述阿 Q的命运,并指出精神胜利法的特征。

[提示:《阿 Q 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跨越时空的不朽典型。

阿 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他受愚弄,受压迫,受剥削,他的“恋爱”与“革命”都遭到了打击,而他往往以“精神胜利法” 得到自慰。

他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最后成为当权者杀一儆百的牺牲品。

精神胜利法的思想根源是宿命论。

其特征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6.简述阿Q 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的意义。

[提示:小说的细节描写更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阿 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说明阿 Q对爱情的执著及其不觉悟,同时揭示了他可悲的精神面貌,而吴妈的表现也正恰恰说明了这一点]7.《示众》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义是什么?[提示:《示众》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

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景的描绘,也没有主观抒情和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

于是男女老少——这些爱看热闹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动作:看。

鲁迅先生以他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世间一切的假、丑、恶,以他尖锐的文笔将所有所感真实的或含蓄地藏于他的文章中,以他独有的,对现实丑恶的不满的讽刺手法,将这些丑恶展露于世人之前,警示人们,告诫人们,呼唤着人们乃至整个民族从中得以自省]五、分析题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提示: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

阿 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