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由维绿网提供
竹类植物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在我国的自然分布很广,南自海南岛,北至黄河流域,东起台湾,西迄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下游都有分布。
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的变化和竹不同种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我国竹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
主要以长江以南地区的竹种类多,分布面积大。
在这一地区,有些竹类植物,如毛竹是主要的用材竹。
园林中常用的观赏竹主要有凤尾竹、慈竹、紫竹、黄金竹、斑竹、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竹等观赏竹类。
根据其竹鞭得分枝方式竹种可分为散生竹和丛生竹两大类,这两类观赏竹的栽培方法比较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散生竹的生长特性。
散生竹的竹鞭属于单轴型分枝类型。
竹鞭细长,在地下横向生长,鞭上有节,节上生根,每节一芽,交互排列。
有的芽抽生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成竹,立竹呈稀疏散生状态,故称之为散生竹类,如刚竹属、淡竹、唐竹属等的竹种。
竹笋出土与温度、土壤水湿条件及竹鞭深度等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南方早于北方,阳坡早于阴坡,林缘早于林内。
土壤水分充足的竹林里,竹笋出土早、数量多;而久旱不下雨,土壤过于干燥,竹笋出土缓慢、数量少。
竹笋在出土前,全竹的节数已定,出土后不再增加新节,竹杆的增髙主要是由居间分生组织的分裂活动使节间不断伸长而成。
竹笋长成新竹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统供给,养分充足,竹笋生长旺盛,退笋率低。
在立地条件较差或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大部分竹笋常因缺乏营养而枯死。
在竹林培育上,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健壮母竹,加强抚育管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竹林的合成能力和养分积累,为竹笋的孕育和生丛生竹杆柄短缩,杆基堆集,竹杆稠密,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40〜60厘米内,120厘米以下无须根。
这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和储存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从根芽萌发到长成新竹所消耗的养分,主要依靠其连生的母竹来供给,发笋愈多,供给愈难满足。
同散生竹一样,丛生竹的一株母竹可以抽发数枝竹笋,但只有1〜2支笋能够成竹,其余的均因营养不足而萎缩死亡。
混生竹的生长特性。
混生竹的地下茎为复轴型分枝。
混生竹竹鞭的鞭梢在夏季生长较快,在冬季停止生长后,一般都萎缩断掉,来年春季又从附近侧芽抽发出新鞭,因此,兼有单轴型和合轴型的特点。
既在土壤里有横向生长的细长竹鞭,又有短缩的地下茎,发笋生长的竹株,兼有散生竹类和丛生竹类的双重特点,故称为混生竹类,如茶杆竹属、苦竹属、箬竹属、箭竹属、赤竹属等的竹种。
混生竹的竹笋和幼竹生长受气候和土壤条件影响较大,土壤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于出笋和幼竹的生长。
同时,还受母竹生长状况的制约,母竹密度越大,出势量少,幼竹的生长不良;母竹生长好,生命力强,贮藏养分多,出笋量多,幼竹健壮,生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