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志编写的要求与方法
15
(十一)志书的行文标准和技术规范
一是用语标准
二是称谓标准 三是纪时标准
力求质朴、准确、简洁、精练。
用第三人称书写,机构、职务用当时名称,人物直书其名,不加任何褒贬词。 公历世纪、年代和时、分、秒的时间表述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公元前8世
纪、20世纪90年代、14时12分36秒。年份不得简写。如1999年不应简写作“99年”。公历纪年中 不得混用农历纪年。如公历1月不应写作“元月”。一般不使用时间代名词。如“今年”、“当 月”、“当时”等,而用具体日期。不使用不清楚的时间概念。如“最近”、“目前”、“以 前”、“大跃进时期”、“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末”等,应写明具体时间。
7
(七)、志书与年鉴的区别
1、编纂出版周期不同。相对而言,志书反映的是比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积淀, 续修周期长达十几年、二十年,有时甚至更久,目前的有关规定是20年左右编 修一次;年鉴一般是一年一期。 2、体例形式不同。志书一般采用章节体,要求横分门类,纵述史实;年鉴一般 采用条目体,讲究一事一记。 3、时效性不同。志书资料,有着比较厚重的历史感;而年鉴记载的是一年的情 况,时效性特征非常明显。 4、属性不同。志书和年鉴虽然都具有资料性,但年鉴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 服务大众。志书侧重的是它的资料性、史料性,所选材料必须具有存史价值。 5、取材粗细不同。从内容看,志书的内容比年鉴系统、全面,宏观材料较多; 而年鉴更强调具体、“新”和实用性,一事一条,微观材料占相当比例。 6、产生的时代不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编史修志的传统,盛世修志是历代历 朝的惯例;而年鉴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应算是个新生事物。 7、编写的方式不同。志书是按照一定体例要求来记述资料的,它不是资料汇编, 也不是资料辑录,而是把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考证、鉴别、精选、提炼等一 系列的加工过程,最后形成著述性文章。因此,志书重在写,而年鉴则重在编。
3
(三)、志书的性质、特点及功用
志的性质: 属于地方文献。在学科上,从广义上讲,
属于历史学范畴,因为它们同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虽 然志书详今略古,记当代为主,但仍是记载已经发生了 事迹,不书写未来。
志的特点:(1)地域性、(2) 广泛性、(3)连续性、
(4)资料性、(5) 真实性、(6)独特性。
11
(九)、志书的体例
2、体裁
包括述、记、志、传、图、表、考、录等。以志为主,各有专用。
(1)述 指简述、概述或总述。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地纵述本 志所述范围的历史发展之大势,横陈现状的最基本情况。 (2)记 用于大事记,以时系事。它是为志体所吸收的史体。 (3)志 这是志书的一种特殊的体裁,是志书的主体。采用记事本末体 横排纵述各项事业及其各个侧面的内容。 (4)传 人物传记,专门用于写人物。 (5)图 (6)表 (7)考 (8)录 各种地图、图片、照片、统计图、分布图、示意图等。 各种表格。也是过去修史的一种专门体裁。 所载资料的考证。 附录、丛录,系资料辑存。
基本要求: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反映事物基本特征,记述有深度。
10
(九)、志书的体例
1、结构
即志书的编排形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横分门类,纵述事实,
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事以类从,类为一志,以事系人,人随事出 ”。
(1)总体结构 与我们熟悉的史书结构不一样。古代史书体例都是以年代为经, 以事件为纬,论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要求史论结合。 它的结构是一条线,形同圆柱。这是“史体”。而“志体”侧重于从横的方面来 表现各种事物的广泛性,纵横结合,以横为主。史体纵看,志体横看。就是说, 志体的结构象一个共同横断面,形同沙盘。 (2)局部结构 总体结构之下,各个部分也存在一个局部结构问题。如大事记, 是采用编年体,还是采用纪事本末体,抑或采用编年与记事本末结合体,都须精 心安排。各专志,是先分期后分类,还是先分门别类,后依时顺叙,其结构是迥 然不同的。其他部分如人物传、附录等,也都有个结构安排问题。 制定体例,首先要把类型确定下来,继之把各部分的结构也确定下来。一般 新编地方志,是由概述、大事记、各专志、人物志、附录五部分组成,卷首加序 和凡例,卷末附跋。以概述为纲,以大事记为经,以各专志为纬,形成总体基本 结构。各专志是地方志的组成部分,结构上要服务总体设计,受其制约。
2
(二)志书的源流及演变
1、源流 ①古代的国别史、②古代的地理书、③古代的地图 2、演变 方志经历了七个发展时期
①秦汉魏晋是方志的初步发展时期; ②隋唐时期是方志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③两宋时期是方志的成熟定型期; ④元明时期是方志的普及期; ⑤清代是方志的鼎盛、提高期; ⑥民国时期的方志是沿着旧志传统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新中国第一轮修志, 到90年代基本完成。这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
体例完备,指志、记、传、图、表、录、照各种体例都要运用,这是修志的客观要求。
12
(九)、志书的体例
3、章法 就是志书的结构或称编排规范,包括志书的基本框架、结合方式 及层次安排,一般是以序开篇,带起全书,以述接继,观展全貌,以 记为经,综记大事;以志为纬,分事详述;以传为翼,展示从文;图 表随文,录以殿后,收录资料。文字、照片、图表,在一部书中应该 是协调互补的关系 。
四是数字标准
应遵照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
定》(GB/T158351995标准 七是注释标准
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要核实清楚,不许擅改。 主要采用页下注,对句中个别词语作简单注释的,可采用文内括号注。
志的功用: (1)“存史”。 (2)“资治”。 (3)“教化”。
4
(四)、志书的种类
1、综合全国情况的有总志和一统志; 2、地区性方志,如省志、州志、县志、 厅志、乡土志等; 3、专志,指山水禅林、寺庙、书院、 游览胜迹、人物、风土方面的志书。
5
(五)编修志书的意义
1、育人意义 ①认识作用 ②鉴戒作用 ③启迪作用 2、实用意义 ①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②为发展经济建设服务 ③为科研提供参考 ④为对外交流服务 ⑤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⑥为爱国家、爱家乡、爱单位提供乡土教材。
文件
5、《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续修地方志工作的通 知》---宝政办发(2001)22号文件 6、《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二轮修志工 作的通知》---宝政办发(2009)24号文件
9
(九)、志书的体例
即志书的整体结构和各种表现手段。 体例包括体裁、结构与章法等内容 志书体例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有体裁的运用、门类的设
14
(十)志书的记事原则
1、记述宏观、客观。避免微观、主观
2、观点正确、准确。避免谬误、含混
3、内容全面、创新。避免片面、因循 4、记述本地、本业。不要越境、通典 5、语言简明、简洁。避免繁琐、罗嗦 6、重在结果、后果。少记过程、计划 7、既记成就、成功,也记挫折、教训
8
(八)、关于修志的法规文件
1、《地方志工作条例》—2006年5月18日温家宝总理签发的第467号
国务院令
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 意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07)1号文件 3、《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08)3号文件 4、《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行文规范》---陕志办发(2007)8号
“寓观点于记述之中”,据事直书。 “重在记述,述而不论” 。 文风讲求平实精炼
13
(九)、志书的体例
4、志书体例的具体要求
⑴、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内容 记述的要求。 ⑵、 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述 根据志种和内容层次的不同,合理设臵,概述事物发展全貌和特点等。 记 大事记选录大事得当,重要事项不漏,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 齐备。 志 门类设臵合理。纵述史实把握事物的发端、变化和现状,不缺失,不缺主要事物、 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 传 立传人物为在本行政区域有重大影响者,以及本院人物在外地有重大影响者。 图、照 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 表 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不与正文简单重复。 录 附录的原始文献、补遗考订等资料具有重要存史价值。 索引 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 ⑶、 篇目设臵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基本要求, 科学分类与现实分工、 全志整体性与分志相对独立性的关系处理妥当。 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 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类目的升格或降格,使用适当。 标题简明准确,题文相符,同一门 类各级标题不重复。
臵、章节的层次和语言文字的规范。 志书的整体结构包括纵横交织的框架及层次的排列和分布,志书的表现手段主要是各种体裁,如志、 记、传、图、表、录、照等。
结构(体式):就是指志书的样式,主要有:
平列体,就是将志书内容分为若干门类,并作并列平行排列,互不统辖; 纲目体,将志书内容先分成若干大类,又在大类下再分细目,有以事类为纲,有以政区为纲; 纪传体,是仿纪传体史书,以纪、志、表、传、录、谱、略等体裁分部类; 三书体,清代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提出的,志、掌故、文征; 三宝体,即《孟子•尽心章》中“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章节体,这是在清末被移用到志书中来的; 编年体,以时间为序进行记述; 分期体,就是在一级目上按时间顺序分类。
编纂院志就是要在追溯医院历史的过程中挖掘历史文化资 源,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院情感,激发工作热情,弘扬 拼搏精神,推进医院建设。
6
(六)、志和史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