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检验人呼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教师姓名:学校名称:教材版本:教科版
【实验教材分析】
本实验出自于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三课《运动
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从整个单元的编排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呼吸时
空气中氧气含量是有变化的,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实验原理】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知识与目标: 1、合理地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 、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教学创新】
原实验的不足:
1、将点燃的木条放入到呼吸多次的空气中时,木条仍可以长时间燃烧。

2、学生在吹气的同时还要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那么到底是该吹气呢还是
该收集气体?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气球、橡胶管和吹气面罩组装成气体暂时储存装置来
加以改进。

实验时,只需学生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全部吹入气球内即
可,如果要多次呼吸的空气,那么就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反复呼吸气球内的空气
即可。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肺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往气球内吹气也更加地简单,
你想收集多少气体就收集多少气体,只要你的气球够大,最后这个装置还可以将
吹气与收集气体的步骤分开,先吹气再收集气体。

原实验的不足:
3、教材出示的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太过繁琐,学生一只手要拿集气瓶,
一只手要控制导管吹气,最后还要一只手盖玻璃片,实在不易操作。

4、学生吹气力度不易把控,吹气力度过大,会导致水花四溅,水溢到桌面
难以处理;吹气力度不足又把集气瓶中的出排不出来。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集气瓶、橡胶塞和玻璃导管组装成新的排水装置来加
以改进。

实验时只需将集气瓶装满清水,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
管即可。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吹气力度过大
而导致的水花四溅。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
装满清水的排水装置 2 套、集气瓶 1 个、玻璃片 3 张、气体暂时储存装置 1 套、金属夹 1 个、木条 1 根、废液缸 1 个、打火机 1 个、抹布 1 张、水槽 1 个
【实验步骤】
1、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取集气瓶一个、玻璃片 1 张,将玻璃片盖在集气
瓶口,贴上标签,新鲜空气收集完成。

2、收集一瓶只呼吸过一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
气,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

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
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3、收集一瓶呼吸过多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气,
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紧接着用手捏住鼻子,用嘴继续呼吸气球内的空气。

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
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4、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入到三瓶空气中,观察木条燃烧时间的长短。

【实验现象】
燃烧时间最短的是呼吸多次的空气中的木条,较短的是只呼吸一次的空气中的木条,而燃烧时间最长的则是呼吸多次的空气中的木条。

【实验结论】
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的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就越多。

【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实际教学后发现,改进后的实验具有以下优点:
1、学生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和安全的完成实验且实验效果更佳明显。

2、由于取材容易(均可以在生活很中容易的找到),于是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