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浅谈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完整版)浅谈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院系:传媒与数理学院
班级:教育学1341班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温耋 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1307044126 _______ 摘要:“教师是职
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职业倦怠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严重影响。

本文首先解释什么是职业倦怠,然后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最后提出缓
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原因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job burnout) ”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

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或是一种心理枯竭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已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从刚参加工作的一些年轻教师到教几十年的老教师,甚至一些校长,都感受到了极大的职业压力;还带有失去耐心、爱心、兴趣、甚至待人冷漠等不适应的反应。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1、自我发展的困惑
个人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

性格内向、安静少言的教师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个体期望值: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某些高级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成功需要、成就需要以及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的满足感越多,就越倾向于认为自己适合这个工作,从而更倾向于认同该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

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发生的概率。

年龄与倦怠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倦怠感也随之迅速增长。

性别方面,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比男教师稍低,但并没有明确显示。

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

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越强烈持久,对自我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

2、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与竞争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
格“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

3、缺乏社会支持
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
上的牺牲品。

社会一方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被放逐于尴尬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4、工作负荷的重压
有关调查表明,教师每天的工作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 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
平均工作时间多1.67 小时,睡眠时间少1 小时,娱乐时间少0.5 小时。

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 小时己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就牺牲节假日、正常休息、娱乐时间。

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

不仅如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备课、写计划,, 还要应对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评比竞赛、公开课等。

工作量过大会使教师产生“角色超载”现象,萨顿指出,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质量下降或是根本完不成工作。

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第二种反应是尽力去满足“角色”的要求,这可能会导致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等等。

而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5、公平待遇问题
均衡并提高教师待遇似乎己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语言,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工作量,有些地方老师的待遇却高出自己几倍,而且在如今突飞发展的社会,很多教师的待遇远远跟不上物价的飞涨,这种落差心理得不到缓解,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

因此,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

6、学生问题的困扰、家长的苛求
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与他们的倦怠水平显著相关,学生的低学习动机、不良行为及管教问题与教师的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最联系,家长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与不认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大部分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嫁到老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这种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精神状态还会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甚至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1、社会重视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

改善大环境,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这需要国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教育政策法规的制订者,应充分了解教师在新时期里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制定相关法规时,能切实保护教师权益,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训,即不仅要教给他们教学技能方法,还应通过培训,唤起他们对教育的责任感和兴趣,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和上级、同事、家长以及和学生的关系。

2、学校引领
从组织角度来说,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关心教师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社会支持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必要因素。

研究发现,每学年秋季的9-10 月、
春季的3 月和5 月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那么在这些时段里,学校领导要更加关注教师,多与
他们交流沟通,鼓励他们将消极情绪排解出来,还可以邀请专家给教师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与关怀,以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心理的危机期。

学校可多安排教师参加一些活动,这样既帮助教师释放了累积的情感又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同事间交流的机会,为以后工作中更好的同事间支持打下良好基础。

另外,通过增加教师进修、参与学校决策机会等,加强教师对自己的自信心和对学校的责任感,也有助于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3、自我调控
教师要远离职业倦怠,就必须调节好自我心理,努力从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和欢乐。

要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倾诉,以适当的方式宣泄苦闷,释放压力。

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身体,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和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的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

提高自身适应力的核心是自我激励的有效实现。

改变认知模式,思维弹性化。

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

所谓“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 。

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明确知识是力量,人格更是力量。

做教师最重要的是先会做
人,要有高尚的师德。

同时,营造积极心态,丰富生活方式。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

教师的职业倦怠由于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因而值得全社会关注。

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自身都要共同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尤其是要有效地开展教师心理辅导,使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积极创造事业上的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