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容提要]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研究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科学含义及表现特征,指出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严重状况和危害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增强教师职业威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减轻教师负担;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学校要尊重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创造性地积极向上地开展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对策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某重点中学的小老师最近给校长提交了一份辞职申请。
小说,他每天睡不着觉,失眠,瘦得体重只有80多斤,两个月三次发烧、输液,身体实在承受不了。
当了几十年班主任的王老师说:“送完这届学生说什么也不当班主任了,看见这群孩子们就烦,以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现在不愿意让他们靠近我,闹的慌。
”校长也有难言的苦衷,学校要生存,既要有升学率又要有钱,当校长不但要会管理还要懂经营,时常会有念头袭来:干这个校长是为了什么?真是不想再干了。
校长到老师,从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日渐加深的社会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感受到了很大的职业压力,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反应,他们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动不动就会对学生大发脾气,不能很充分地备课,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更严重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变得疏离和冷漠,与同事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隔阂。
心理学上把这些在职业环境中由于对长期的情绪紧和人际关系紧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
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还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特征所谓倦怠(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职业倦怠概念最早是由Freuden berger在1974年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
这一概念最早用于形容长期药物滥用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比如情绪耗竭、动机丧失等。
[2]随后,Maslach 等人开展富有成效与影响的持续研究, 并对职业倦怠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源而产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
[3]Maslach 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
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
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
[4]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高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5]简单地说,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6]教师职业倦怠有六种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1)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表现为精疲力竭,易怒无助,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
(2)人格解体,明显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拒绝接纳,蔑视和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
(3)较低的成就感,工作常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他们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
[7](4)生理上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
(5)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6)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典型语言形式是“混饭吃”,害怕产生或避免参与竞争,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
二、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幼儿园教师方面,师大学一项专门就首都幼教职业倦怠状态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高达59.5%,其中生理心理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
按被调查教师所选题目的百分比排序,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依次表现为疲惫不堪(88.5%)、担心出(86.7%)、焦躁不安(65.9%)和常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65.6%)。
过度劳累和对事故的担心使得多数幼儿教师身心疲惫,焦躁不安。
[8]在中小学教师中市80%以上的教师对自己工作不满意,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改行。
在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待遇这样好的大都市尚且如此,别的地方更是可想而知。
普遍的中小学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师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在2002—2004年间负责有关教师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课题,连续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共6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枯竭状况,发现大约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16%的教师处于较高的心理枯竭水平。
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
[9]高校教师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发布结果:82.2%的被调查的高校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10]去年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11]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认为,当前我国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12]综合起来看,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都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不利的影响。
三、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社会期望的压力。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被认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一旦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于教师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
正如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在冲突和不安全感。
”[13]这些过高的社会期望,往往使教师压抑正常的需要,过分限制自己并关心种种细节,就有可能变得拘谨保守、缺乏自信、心压抑,身心健康大受影响,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2、应试教育的的重负。
长期以来升学率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绩效标准。
宏观上,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评价并不一致。
人们仍习惯于用升学率为标准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优劣。
学校的升学率高,意味着生源有保证,学校的创收就多,老师福利就有保证;评先进、发奖金、人事调动等等都得拿升学率作硬参数,学校和教师自然想法设法为提高升学率而努力,即使是属于义务教育畴的小学和初中也存在为了进入更好学校和相互间攀比的激烈的竞争。
微观上,以一般的主科教师为例,根据省、市课时标准,一周12节课,外加自习辅导,周六、日补课,实际一周约19至20课时。
另外每天还要备课,批改作业。
若是毕业班的教师工作量会更大、任务会更重。
有时备课工作和阅卷工作还要带回家去做。
计算下来,教师平均每天要把时间的85%— 90%花在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事务上,几乎没时间参与其它的活动或做自己想作的事情。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绞尽脑汁,包括给教师施加行政压力,定升学指标。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漫漫征途中,教师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时间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3、成就感的缺失。
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学生并不象工人生产产品一样能够迅速地看到效果,教育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显现出现,而且,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化才能得到体现,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所以虽然教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效果是很难显现的。
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培养的学生需要至少十年后(小学教师则需要的时间更长)才能看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由于长期的工作而看不到效果,因而教师的成就感是很难得到体验的,这样就最容易产生对职业的兴趣的丧失。
4、地位低下的失落。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为了消除对自己和自身周围环境的不明确性,会产生社会比较动机,从而去寻求成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特别是和自己类似的他人。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微薄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其他行业。
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5、环境单调的厌倦。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庭,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除了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这样就使得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
同时,由于或多或少地缺乏校长或上级支持,使得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
[14]6、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