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古诗教学
发表时间:2015-04-28T10:03:33.66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卢付强
[导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卢付强
(德阳市岷山路小学德阳 618000)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师是引路者,有着启蒙的作用。
怎样才能学生从小就爱上古诗,爱上中华传统文化,现将我多年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让学生乐学。
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着,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入课题,能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古诗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课前激趣很重要。
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
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让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优美,首先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或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字义,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上,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的情况,试着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老师帮助学生理解。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
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
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
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
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
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
“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这样学生就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了。
三、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朗读既是加深学生对诗意理解的一种手段,又是检查学生对诗句理解深浅的一种方法。
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采取范读,学生领读,学生讲读,指名朗读,或小组读等形式,先让学生大声朗读,先是“不求甚解”地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当学生领悟到古诗的意思时,学生自然就会入情入境地有感情朗读,进入诗歌中的角色。
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四、领悟意境美。
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
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诗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
寻隐者来去过程,与童子会晤时的问话一字末提,童子答问很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语言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五、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永恒的经典,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古代诗歌的海洋,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