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别名恶实、大力子来源为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以果实(牛蒡子)及根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2米。
主根肉质,长30-60厘米。
茎直立,多分枝,紫色,有微毛。
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有长柄,向上柄渐短,叶片心状卵形至宽卵形,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先端圆钝,基部通常为心形,边缘带波状或具细锯齿,下面密被白色绵毛。
夏季开紫红色花,头状花序簇生茎顶,略成伞房状,直径3-4厘米,有梗。
总苞球形,密被钩刺状苞片,全为管状花,先端5裂,裂片窄长三角形,聚药雄蕊5,花药紫色,子房下位,花柱长,柱头线状二岐。
瘦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略成三棱状,具不明显棱线,长5-6毫米,宽约2.5毫米,表面灰褐色,上具斑点,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旁、沟边、山坡草地中。
有栽培,全国各地广有分布。
采集季节果实秋后采集,根四季可采。
药理作用 1.抑菌实验:牛蒡子水煎液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对动物稍有利尿作用。
性味功能果实:辛、苦、寒。
疏风散热,宣肺透疹,散结解毒。
根:苦、辛、寒。
清热解毒,疏风利咽。
主治用法果实: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痈疖疮疡。
根: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疮疖肿毒,脚癣,湿疹。
果实用量为5-10克,根用量为10-15克。
参考配方 1.咽喉肿痛: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桔梗6克,薄荷、甘草各3克,水煎服。
2.麻疹不透:①牛蒡子、葛根各6克,蝉退、薄荷、荆芥各3克,水煎服。
②牛蒡子6克,薄荷、蝉退各3克,连翘10克,水煎服。
此方并治喉痛,音哑。
3.乳腺炎:有人用牛蒡子叶试治早期未化脓急性乳腺炎有良好效果。
每日用鲜叶30克(干叶10克)水煎服或水煎当茶饮。
4.感冒风热,咽喉肿痛:牛蒡子、金银花、连翘各10克,薄荷、生甘草各3克,水煎服。
5.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牛蒡子、连翘各10克,荆芥、防风、蝉退各3克,水煎服。
6.热毒牙痛:牛蒡根1斤捣烂,入盐3克,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下,重者不过三度。
7.积年恶疮,翻花疮、漏疮不愈者:牛蒡根捣烂,和腊月猪脂,日日封之。
板蓝根别名大蓝根、大青根来源为十字花科大青属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I.indigotica Fort.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以根部入药。
形态特征 1.菘蓝:二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
主根深长,圆柱形,稍弯曲,长8-16厘米,径3-8毫米,外皮灰黄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多少带白粉状。
单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
夏季开黄色小花,排成宽总状花序。
无苞,萼片4,花瓣4,倒卵形,雄蕊6,4强,雌蕊1。
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长约15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楔形或微有凹缺,基部渐窄。
图示为菘蓝。
2.草大青:本品叶基部垂耳圆形,果实顶端钝圆,不凹缺。
3.马蓝(南板蓝根):见大青叶项下。
生境与分布为栽培种。
菘蓝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陕西。
草大青在甘肃有产。
采集加工秋季挖根,洗净晒干。
药理作用 1.抑菌试验:菘蓝对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病毒感染疗效良好。
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费氏痢疾杆菌、肠炎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1:100以上的稀释度有杀灭钩端螺旋体之效。
2.靛甙(板蓝根有效成分)在分离大白鼠的胃、小肠、盲肠中培养,保持37℃,1-2小时后回收,结果胃中破坏20%,小肠中破坏40%,盲肠中破坏85% 。
靛甙在体内排出很快。
性味功能苦、寒。
清热解毒,凉血。
主治用法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传染性肝炎,咽喉肿痛。
用量10-30克。
参考配方 1.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60-120克(小儿减半),水煎服,每日一剂。
可配成30%的溶液外搽。
2.急性扁桃体炎:板蓝根15克,银花、连翘、山豆根、玄参各10克,薄荷4.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3.流行性乙型脑炎:板蓝根60克(13岁以上60-1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一次服完或分2次服。
连服2-3周。
昏迷期鼻饲给药,高热抽搐者行快速针刺,可暂时止痉降温,按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如脱水剂、抗菌素及支持疗法。
4.急性眼结膜炎:5%,10%南板蓝根眼药水滴眼,每日滴6次。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黄栌来源为漆树科黄栌属植物黄栌Coyinus coggyria Scop.红叶C. coggyria Scop. var. cinerea Engl.,以根、树枝、叶入药。
形态特征 1.黄栌:小乔木,高达8米。
嫩枝被毛。
叶互生,叶柄细长,长约1.5厘米,叶片宽卵形、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3-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微凹或钝,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无毛或仅下面脉上有短柔毛,秋后变为红色,侧脉6-11对,平行,排列整齐。
5-7月开花,花小,黄绿色,组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花杂性,直径约3毫米,萼片、花瓣、雄蕊各5,子房具2-3枝侧生的短花柱。
果序长5-20厘米,不育花花梗宿存,紫绿色,细长羽毛状,核果小,肾形,直径3-4毫米,熟时红色。
图示为黄栌。
2.红叶(黄道栌):叶卵圆形至倒卵形,两面有毛,下面毛更密,花序也有柔毛。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或栽培。
黄栌分布于华北、西南及浙江等省区。
红叶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根随时可采,夏季枝叶茂盛时砍下枝条,摘下叶。
分别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抑菌试验:黄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黄色奈瑟氏菌、卡他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费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辛、苦、凉。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根、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无黄疸型肝炎,麻疹不出。
叶:丹毒,漆疮。
用量3-10克,小儿减半,煎2次,合并,早晚各服1次。
成人治肝炎每日用量30克。
外用枝叶适量煎水洗,或叶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大风癞疾:黄栌木150克,锉细,用新汲水2升浸14日,后焙研;苏木150克,乌麻子2升九蒸九晒,天麻60克,丁香、乳香各30克,以上各为末,赤粟米50克淘净。
用浸黄栌木的水煮粟米粥,和药丸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
日服2次,夜服1次。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寒莓别名寒刺泡、山火莓、水漂沙、大叶漂、乔果、踏地杨梅、猫儿扭、虎脚扭、过江龙来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寒莓Rubus buergeri Miq.,以根、叶入药。
形态特征蔓性常绿小灌木,长1-2米。
茎常伏地生根,长成新株,枝密生褐色或灰白色柔毛,有少数的钩刺。
单叶互生,叶柄长3-9厘米,托叶条裂,叶片近圆形,常3-5浅裂,长5-10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和叶柄有绒毛,沿脉较密。
夏日开白色花,总状花序有花4-10朵密集,腋生,总花梗和花梗短,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和散生刚毛,萼片披针形,外面有淡黄色长毛,花瓣宽圆形,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着生突出的花托上。
聚合果近球形,红色,上有多数浆果状小核果。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灌木丛中。
分布于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
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甘、酸、凉。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
主治用法根:黄疸型肝炎,胃痛,月经不调,产后发热,小儿高烧,痔疮。
叶:肺结核咯血,外用治创伤出血,黄水疮。
用量均为15-30克。
叶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或干粉撒患处。
参考配方 1.黄疸:寒莓根、虎刺、阔叶十大功劳、白马骨各10-15克,水煎服。
2.妇女腰痛、白带过多、月经不调:寒莓鲜根125克,水煎,取汁炖白鸡1只服。
3.产后受风、四肢酸麻、月经不调:寒莓鲜全草30-60克,鲜牯岭勾儿茶30-60克,鲜白马骨、鲜丹参各30克,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4.上呕下泻:寒莓鲜根30克,酸浆15克,积雪草10克,水煎,白糖为引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木豆别名豆蓉、山豆根、扭豆、三叶豆、野黄豆来源豆科木豆属植物木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灌木,高1-3米,全体灰绿色。
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约2厘米,向上渐短,小叶片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渐尖,两面被丝状白毛,下面毛密并有黄色腺点。
初夏开黄色蝶形花,总状花序腋生,具梗,有花数朵,长3-7厘米,萼钟形,5齿,披针形,内外生短柔毛并有腺点,旗瓣背面有紫褐色纵线纹,基部有丝状短爪,爪顶有一对弯钩状附属体,雄蕊10,二体,心皮1,花柱细长,柱头头状。
荚果扁条形,长4-7厘米,有线状长喙,被黄色柔毛,果皮在种子间有凹陷的斜槽稍呈扭曲状。
种子3-5粒,近圆形,种皮暗红色,有时有褐色斑点。
生境与分布栽培于坡地、屋旁。
江苏、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采集加工秋、冬季采收,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辛、涩、平。
利湿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黄疸型肝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便血,衄血。
用量10-15克,水煎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溪黄草别名熊胆草、山熊胆、风血草、黄汁草来源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Ham. Ex D. Don) Hara.,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
茎直立,四棱形,多分枝,稍被短毛。
叶对生,具柄,上部叶柄渐短,叶片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粗齿,叶脉明显,叶下面满布褐色腺体,揉碎后有黄色汁液。
秋季开花,聚伞花序集成顶生及侧生的疏散的圆锥花序,长7-20厘米,宽3-6厘米,花小,白色或粉红色,带紫色斑点,萼被黄色腺体,花冠二唇形,下唇长,花冠管基部膨胀,雄蕊4,二强,子房4个,深裂,花柱基底着生。
坚果小。
生境与分布生于溪谷湿地,村落附近、水田或水沟边。
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采收,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苦、寒。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用法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肠炎,痢疾,跌打肿痛。
用量15-30克。
参考配方 1.急性黄疸型肝炎:①溪黄草、马鞭草、丁癸草各15克,水煎加红糖,分2次服。
②溪黄草、马蹄金、鸡骨草、车前草各30克,水煎服。
2.急性胆囊炎:溪黄草30克,龙胆草10克,山栀子12克,水煎服。
中草药图片大全之--庐山小檗来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庐山小檗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以根皮、茎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