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方案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为进一步推进运动训练专业建设, 根据学院“十二五”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特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以突出本专业的鲜明特色,发挥本专业的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
一、专业建设基础运动训练专业是我院2001年根据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该专业属于文化教育大类体育类。
本专业任务是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技能社会体育人才。
2001年起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五年制高职学生,2002年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
2007年,本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精品)专业”。
该专业目前已成为我院主干专业,也是特色鲜明的专业。
该专业建设具有明显的“工学结合”办学优势和“科教训一体化”办学特色。
在专业建设持续发展方面得到了安徽省体育局强有力的支持,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2.3亿建设了新校区,运动训练专业的设施条件和师资队伍也得到了全面改善。
目前,本专业拥有全省运动训练较为优越、先进的专项教学、训练设施条件和人力资源,对专业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本专业的建设日趋完善,专业招生数量稳中有升,现有五年制后两年高职在校生 305人、三年制高职在校生182人。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10年底就业率达100%,超过全省高职高专平均就业率。
本专业师资配备较为合理,已形成了一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与训练“培育、培养、培训”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0人,“双师素质”教师7 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学历2人,校外兼职教师14人。
兼职教师大多来自各级专业运动队,均具有多年训练比赛丰富经验、运动成绩突出的一线教练员和运动训练方面专家。
专业实践课教师双师结构比例达100%。
本专业教学资源已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尤其是本专业特有的多证书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吸引了行业资源的投入,夯实了专业建设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目标运动训练专业作为安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全方位构建“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模式,有效的满足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的需求目标。
(一)发展目标定位:完善专业全面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训练及科研水平,发展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群),继续建设好省级示范专业,以运动训练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共同发展。
(二)教育层次定位:以三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五年制高职教育为辅,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三)人才规格定位: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人才培养理念,以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体制改革和发展为导向,发挥地方竞技体育优势,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系统掌握科学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胜任1-2个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与教学工作,成为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体育人才。
(四)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行业,为安徽竞技体育提供本专业最大的人才支持、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
树立专业服务行业的指导思想,按各专业项目的培养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专项技能培训、职业能力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运动训练专业根据竞技体育行业的岗位特点和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运动训练实践能力和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胜任从事专项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科研与管理的专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体现学院的“三培”人才培养目标,即“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训高技能社会体育人才”。
通过培养,要求本专业人才掌握运动训练项目的教学与指导、组织、编排、裁判等实际工作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竞技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能够满足专业岗位需求,适应比赛、训练、管理、服务一线的需要,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图1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框图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及深入了解行业的岗位需求,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了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专业服务行业需求的思想,进行培养方式的改变。
图2 运动训练专业素质、知识、能力分解图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对毕业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课程体系分解为五大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普修技术模块、专项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知识能力对应关系划分为若干科目。
各科目的划分充分考虑运动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科目内所设置的课程能实现对应的培养规格,具有规范、科学、完整的课程教学大纲,并通过选用合适的教材为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四、专业建设内容及改革举施(一)健全组织机构保证为保证专业建设顺利实施,建有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并由院领导担任组长,系主任、专业及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产学合作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专业建设指导与实施工作。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业务档案规范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及教学督导等制度,从管理上监控并完善教学过程。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系统性从教高〔2006〕16号文件下发后,运动训练专业严格遵照文件精神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3年的纯校内培养改革为“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半年行业实践性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重点突出实践岗位的学训结合,强化专业的实训技能,在学中训、训中学,请进来、走出去。
经过改革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性,体现在重点抓好实训、实验、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建设,保证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地的前瞻性、科学合理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开放性,体现在走出校门办学,与行业企业合作,让学生、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运动队,把课堂设到训练、竞赛第一线;同时把运动队技术专家、行业能手请进校园、请进课堂,按行业制定的训练大纲标准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挂钩,使学生直接感受专业人才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机制过程,以提高专项技术能力。
通过专业项目队训练中心办在学校,学校各项目专业训练进入中心,实现实践性互动教学改革,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职业性,体现在教学训练与职业资格标准挂钩。
把职业培训大纲直接引入教学,通过准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等级标准,使教学训练贴近行业、职业岗位,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
通过运动项目的内部竞赛、行业规范性竞赛和国家级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的效果,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体现在该专业由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三年制高职教育形成梯队型、连贯型、一条龙的人才培养通道,满足我省业余训练、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系统的人才培养中,着重抓好招生制度改革,通过不同类型的对口招生和招生考试项目的对应性调整,在招生选材上,扩大生源范围,提升生源质量,保证了本专业各系列人才培养的质量;着重抓好各阶段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各层次专业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筛选和修订,促进中职、高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核心课程的内容和比例,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教学时数去掌握和应用专业技术、技能;着重抓好专业各小项评价方式的改革,把评价与训练联系起来,把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把评价与学生个人运动成绩联系起来,把评价与课程考核联系起来,达到以评价促教改的最终目的。
二、推行“三层双轨”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其中,“三层”是指按课程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层面;“双轨”是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主线同步进行,在每个培养阶段均对应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训内容。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技能培养(1)基本素质能力训练:开设《田径》、《篮球》等普修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体能、灵敏性、耐力;(2)职业基本能力训练:开设《裁判法》、《教学法》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田径》、《篮球》等二级裁判执裁能力;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培养(1)运动专项能力训练:开设《专项训练》等实训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专项技、战术训练等。
(2)职业资格证培训: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专项技术等级考核内容等。
第三阶段:职业综合技能培养(1)教育教学知识应用能力训练:开设《学校体育》、《体育法规》、《专业技术》等综合实训课和校内外实践训练,实训内容:技战术教学、专业训练工作岗位训练。
(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训练:基于《职业道德》、《职业等级技能资格》的综合实训课,实训内容主要为:顶岗实习。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课程体系构建1、按照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彻底打破以知识系统为原则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应用模块的重组,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成为院内高职教学改革独具特色的新型体系。
把运动项目队的年度和周期竞赛指标纳入课程的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分项目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和和实训,使“教、学、做”形成高度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 2-3门院级精品课程。
3、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强化实践教学,通过2-3年的努力,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及教学技能实践课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两大保障体系。
4、转变教育观念,以理论必需、够用为标准,改革课程模块,修订不同模块的教学时数,确定核心课程的时数比例和内容体系,以理论结合实际为要求,贯穿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5、实行“1+N”证书制。
即指学生毕业时取得一个专业毕业证和多个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包括《运动员等级证》、《裁判员等级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等,鼓励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英语B级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等资格证书。
同时努力将考试和考证相结合,将职业技能证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证书的取得和综合测评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