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新城医院项目工程设计任务书(初稿)2018年4月第一章项目位置、围渭北工业区高陵装备工业组团,建设场地位于渭中路与泾勤路十字路口东北角。
第二章规划设计理念力求建设一个集团化,智慧化,人性化,标准化,持续化的综合医院。
医院的总体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贯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交通便捷、方便管理,运行可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布局要有前瞻性和大局观,医院的总体设计起点高,体现出功能与布局、交通与组织、建筑与建筑单体、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先进性;吸收国际、国先进的医院建设理念、管理理念、医疗模式,合理规划各个医疗功能区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2.1交通规划以便捷合理为中心实现院外交通无缝对接。
并结合实际合理组织院交通以及物资、车辆、行人出入口,院地面交通做到人车分流,各类人流<工作人员、病人、陪人、支持系统人员>流向合理,各类物质<药品、餐饮、清洁物品、污物品、医疗垃圾、尸体>流向清晰。
2.2环境以结合自然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医院建设地块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因素和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利用当地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做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造空间宽敞、造型明快、功能合理、环保节能的生态园林式医院。
2.3医疗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至上”的医院核心价值观,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诊疗模式服务,更好的就诊模式体现在更合理的功能分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最大程度给各类人群提供便捷的设施及服务,最大程度缩短患者移动距离及移动次数,最大程度给患者提供优越的通风、采光、绿化环境,最大程度给患者提供亲切和私密空间上。
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居住者和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健康需求,能为当地人群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细致周到的特色服务。
并秉承国际高端服务理念,在标识、医疗、后勤服务体系充分兼顾国际病友就诊需求。
2.4使用以医者为中心科学分布相关医疗功能区域,最大程度合理满足医疗流程,减轻医者劳动强度,最大程度方便医者工作,为医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医护人员独立门禁和通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5建筑以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设计应从运营角度考虑,将绿色建筑、绿色医院、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引入建筑当中,整体设计要充分注重节能环保,应从自然条件利用、设计布局、材料选择等方面加以考虑,同时按部门进行计量能源消耗,在建筑生命周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利用新技术从自然界获取再生资源,以及使用可再生循环利用材料,建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
在规划设计中注意避免医院污水、医疗垃圾、放射性物质等医疗废弃物对院区及周边地区的污染影响,合理规划好医疗废弃物品的储存、运输及处理等流程,杜绝传播隐患,力争建设成为一座新型的、全环保的、无污染的绿色医院。
2.6医疗、建筑以智能化为中心医院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医院将来的使用、管理和服务的特点。
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医院的运营模式,在总体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运用最新网络技术、智能手机平台、支付软件平台、社交软件平台,对全院的医疗资源进行通盘的规划、设计、整合,进行各种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实现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保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的数字化和现代化,结合可穿戴医疗设备实现无纸、无墨、无线、无胶片、无疆域的多媒体信息化集成,真正实现就医一卡通、一机通、一证通,并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成为名符其实的智慧医院。
设计合理有效的监控系统,保证医院各类人员的安全和隐私。
在消防安全、防震减灾、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安全体系。
2.7商业配套围绕医院特色提供服务日常生活设施设计中,应围绕医院特色充分考虑到患者、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医护人员及医院其它员工的需求,充分照顾他们在医疗、生活、服务、交流、休息、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满足院各种人群需求的商业服务和休闲设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第四章建设规模4.1建设规模4.1.1规划控制指标表-1 规划控制指标表4.1.2规模指标4.1.2.1用房规模参考国家《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结合医院定位,本项目1500床规模业务用房(住院大楼除外)建筑面积按90平方米/床标准设计,日门急诊量4500人次(门急诊人次与病床数比“诊床比”取3:1)计算建筑功能面积,用房规模参照表-2:表-2各类业务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参考指标4.1.2.3预留发展空间问题为了今后发展需要,须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整体设计时,需要预留一定空地。
4.1.3学科设置和床位分配根据国家卫计委《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要求及特色学科和各专业学科科室设置、床位及功能单元规划见表3:表-3 专业科室设置与床位规划4.1.4后勤保障及附属设施设置根据国家卫生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110—2008)、《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3年版)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按照三甲综合医院1500床位规模,也要考虑医院发展留有余地,后勤保障设施应包括但不限于:(1)配电房:根据有关规和需要设置;(2)液氧储罐(3)中心吸引:根据有关规和需要设置;(4)食堂:分为职工、病员食堂,根据有关规、医院规模和现场条件设置;(5)停车车位:按国家和当地政府要求设置(6)污水处理站:根据有关规和医院规模设置;(7)医疗废弃物暂存点:根据有关规和医院规模设置;(8)太平间(含悼念厅):根据有关规和医院规模设置;(9)后勤库房:根据有关规和医院规模设置;(10)后勤服务用房:包括但不限于:报刊亭、小卖部、后勤服务中心、洗衣房、后勤维修、员工宿舍等。
(11)舒适中央空调系统:根据当地气候,应考虑设置舒适中央空调系统(冷、暖),手术室、妇产科、儿科等应考虑独立系统。
(12)锅炉房和生活热水系统:设置锅炉房,生活热水系统集中解决,消毒蒸汽由专业设备解决。
(13)净化空调系统:需要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围和净化级别等问题,待深化设计时再确定。
设计须满足国家各项规要求。
(14)弱电系统:包括医院智能化管理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智能化系统、方便病人的智能化系统等,待深化设计时再确定。
(15)外装修:需要单独设计,需要满足医院外装修基本要求、一般医学流程规等,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因素(舒适、安静、生态、温馨)等,待二次设计时再确定。
设计须满足国家各项规要求。
第五章总体规划及功能布局要求5.1急救中心5.1.1急救中心面积建筑面积约4050平方米。
根据实际需要,可考虑增减面积(增加总建筑面积,或占用行政、后勤面积)。
5.1.2急救中心分区布局和医学流程急救中心分区布局和医学流程设计,包括但不很于:(1)急诊部按规应分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医疗区大致分为两部分,即急救、诊疗区。
急救:包括抢救室及配套业务用房;诊疗区:包括分诊处、各科(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诊室、清创缝合室、洗胃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及配套业务用房等。
支持区:包括挂号收费处、急诊药房、急诊功能等部门。
(2)急诊部布局设置抢救室:独立设置,床位10。
布局包括:配液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
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可与观察室合并设置生活区)。
设置病患、医护、污物通道,做到清污分流。
诊室及其它业务用房:科诊室、外科诊室、妇产科诊室、儿科诊室、五官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诊室、清创缝合室(换药室)、洗胃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发热及肠道门诊按规设计在急救中心一角,设置独立的出入通道。
观察室:独立设置,床位30。
布局包括:配液室、注射室、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更衣室、卫生盥洗间、开水间、污物间、杂物贮藏间等。
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
设置病患、医护、污物通道,做到清污分流。
急诊手术室和门诊手术室一体设置。
急诊挂号收费窗口:独立设置。
急诊药房独立设置,急诊检验、放射可不单独设置,与住院部共用检验、放射科和功能科(医技楼)。
在整体布局设计上,应尽量临近医技楼,做到方便快捷。
(3)功能布局、医疗流程应满足有关规要求。
(4)应满足感控要求,做到清污分流,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特殊部门应做到病患、医护、污物通道分开。
(5)部诊疗流线:应以缩短就诊、抢救距离为基本原则。
有独立的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医用电梯)。
临近大型影像诊疗部门及急诊依赖较强的部门。
(6)急诊部交通流线:要设置在医院临近主入口,邻近门诊部。
拥有相对独立交通通道,但又与医院交通流线紧密联系,应便捷、通畅,使病患能快速到达。
5.2综合门诊区建筑面积约20250平方米,可根据设计需要适当增减面积,门诊量按1500病床规模3:1的比例设置,按大部分病人就医习惯设置、外、妇、儿、中医、五官、康复医学诊疗中心模式,覆盖全医疗二级学科。
5.2.1综合门诊功能分区及主要容表-4门诊功能分区及主要容5.2.2综合门诊部基本参数(1)总门诊量设计:最高门诊量按照4500人次/日(1500床位×3=4500)设计,平均门诊量4500人次/日。
(2)各科门诊量占总门诊量: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2014)要求,按照最高门诊量4500人次/日计算,各科门诊量占总门诊量计算可参考如下(表-6):表-5各科门诊量占总门诊量5.2.3综合门诊各科室诊室数量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要求,按照最高门诊量4500人次/日,单人诊室每天30-70人次计算。
并且考虑必须设置的诊室、检查室、治疗室。
5.2.4门诊手术室按标准手术室设计,整形美容1间、人流2间、(大)外科2间万级,(大)外科污染手术间1间。
除换鞋、更衣、卫生间、洗手、麻醉、库房、清洗打包、办公室外,须另设休息室2间(男2床,女4床,配治疗室),建议设置在急救中心顶层或靠近急救中心;门诊换药室两间和手术室一体设置。
5.2.5门诊辅助功能单元门诊部诊疗业务辅助功能及工作单元有门诊中央大厅(宽敞明亮)、门诊中央大厅周边设施、门诊药房、楼层收费处、楼层导医处、楼层样本处、楼层候诊室、门诊物流站。
5.2.6重要门诊配套设施重要门诊配套设施指用于门诊诊疗业务并隶属门诊部管理的重要配套设施,包含人性化设施、垂直交通、服务设施。
5.2.7门诊卫生间设计根据国家卫生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110-2008),按照“男:女=1:1,女厕大便器3个/100人,男厕大便器1个/100人,小便器2个/100人”标准设计,要求:(1)自然通风和采光,便于排臭;(2)布局命理;(3)卫生洁具数量大于标准数量;(4)通道无障碍设计;(5)合理设置残疾人卫生洁具。
5.2.8其他要求(1)门诊部设置在临近医院主入口,交通便利。
(2)根据设定的最高门诊量,充分考虑门诊病人不均等性,须优化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流线,酌情设计自动扶梯,需要设计医用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