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错误习题
ID(1821): 殡仪馆美容师甲某,一日见停尸房推进一满身酒气的年轻漂亮女尸,遂起歹意,于是美容师甲某半夜潜入停尸房,对女尸实施了奸淫。
不料当甲某起身时却发觉这个女尸悠悠醒来,并见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手机,拨通了110:"喂!110吗?我的丝袜不见了……" 请问:对于甲的犯罪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侮辱尸体罪未遂
B. 侮辱尸体罪既遂
C. 强奸罪未遂
D. 强奸罪既遂
正确答案:A
评析:考察知识点:对象认识错误解析:色男甲误把活人当作尸体侮辱,且两种对象体现不同的社会关系,属于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对于甲的认识错误,应该在主客观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故定性为侮辱尸体罪。
又因为被奸尸体死而复生,成为对象不能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即遂,故选A
ID(1827): 甲男明知乙由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
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
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正确答案:B
评析:答案及解析:B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分为事实认识错误和法律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以及其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法律意义的认识错误。
本题中甲“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是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的认识错误,故应选B项。
《刑法》第236条第2款规定:“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本题中,甲明知乙只有13周岁,而与乙性交,甲显然构成奸淫幼女罪。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的补充规定》中,将原来应定奸淫幼女罪的行为,规定认定为强奸罪,奸淫幼女罪的罪已经取消
ID(7060): 甲乙有仇,甲为了报复乙,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乙名字的字符烧毁,企图靠神力将其杀死。
甲的行为
A.故意杀人
B.手段认识错误
C.意外事件
D.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D
ID(1846): 刘某意欲杀死与其妻通奸的吴某。
一日,刘某谎称进山打猎,半路返回,在自家大门对面树丛中守候。
深夜,刘某见一人敲其家门,便开枪射击,未料到被打死的是前来报丧的妻弟。
对刘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意外事件
B.故意杀人罪(未遂)
C.故意杀人罪(既遂)
D.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C
评析:【答案】C【考点】事实错误的处理【解析】同种类的对象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
ID(1848): 某甲上山打猎,一天未得成果。
傍晚回村时发现村边草丛中有一物件时隐时现,遂认为是野兔而开枪射击,结果击中一挑野菜的村妇,并致其轻伤。
对甲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因某甲行为属于对象错误,当然不构成犯罪
B.因只是致人轻伤,故某甲不构成犯罪
C.某甲构成故意伤害罪
D.某甲构成过失伤害罪
正确答案:B
评析:【答案】B【考点】过失犯罪的认定【解析】过失致人轻伤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ID(1850): 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的是: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正确答案:D
评析:【答案】D【考点】认识错误【解析】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
处理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总原则是: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依法判定,不因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而发生变化。
因此排除选项A。
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对象认识有错误,但是对犯罪客体认识没有错误,则对刑事责任不发生任何影响;据此,排除选项B。
手段的认识错误,不影响罪过成立,但是如果危害结果没有发生,行为人只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据此,排除选项C。
客体认识错误的,则依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客体种类定罪。
比如,甲认为乙包中藏有钱财实施抢劫,而乙包中实际藏有手枪,据此应当排除甲抢劫枪支罪的故意,即应当认定甲构成抢劫罪,而非抢劫枪支罪。
因此,选项D应选。
ID(1855): 张因为犯罪而被公安机关通缉,但本人并不知道正受到通缉。
便衣警察李某认出某张,立即上前抓捕。
某张以为遇到歹徒,奋起反抗,致便衣警察李某重伤。
某张的行为:()
A.构成脱逃罪和妨害公务罪
B.构成过失重伤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重伤)
D.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D
评析:【答案】D【解析】认定犯罪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张的行为实际上属于意外事件
ID(1857): 某甲企图投毒杀害某乙,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某乙昏迷。
某甲误以为某乙已经死亡,将“尸体”背到山中掩埋,致某乙窒息死亡。
A.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某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
评析:【答案】B【解析】甲的行为属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
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打击,造成乙休克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乙扔到水里,实际上乙是被水溺死的。
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2002年10月10日晚上,王某(女)骑自行车下班回家。
当车骑至一转弯处时,被持刀隐藏试图抢劫的李某拦住,王某被吓得不知所措,李某抢得王某的手表一块,现金200元及自行车一辆。
抢完后,李某瞥了一眼王某,见四处无人,欲强奸王某。
此时王某已镇定许多,当李某向王某扑来时,王某蹲下捡起一块砖头,用力砸向李某,致其昏迷,王某趁机将手表、200元现金取回,骑车离开现场。
因夜已深,王某害怕,就准备休息,宿于路旁的一户农家中,随女主人的孙女同住一室。
李某清醒后返回家中,在院内发现了王某的自行车,就问其母杨某是否有一女子来过,并向杨某担白抢劫一事,杨某得知后怕其子受罚,遂告知李某,王某与其孙女同住,睡在外侧,遂李某持刀欲杀王某,杨某得知后不加阻拦,反而为其准备麻袋和绳索,李某进屋后,持刀猛刺向睡在外侧的人,待床上无动静后和杨某一起将尸体拖出,准备装入麻袋进行掩埋。
这时李某和杨某才发觉被杀者是李某的女儿,原来李某回家后的情况被惊魂未定难以入睡的王某听到,她为保卫自己将李某的女儿推出外侧,里侧在被子里放进枕头作掩怖,在李某和杨某准备埋尸体时,趁机从窗户逃走。
李某错杀女儿的行为如何定性
A.属对象认识错误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构成过失杀人罪
D.是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