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解读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大中小】2011年07月27日 09:34:59
文化,是城市新一轮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

在7月13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作为城市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让管文化、办文化的政府官员和从业人员备感振奋:“在城市未来发展‘1+5’框架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建设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这份配套文件,确立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制定了未来五年城市文化建设的“时间表”和文化发展的“路线图”。

管文化、办文化的政府官员和从业人员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思路更加清晰,知道了怎么干———实施四大重点工程、锁定五大发展战略、搭建六大发展平台,实现文化振兴目标;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则透过那一项项工程、一个个数字,真切感受到文化已经或即将对这座城市、对自己的生活带来的诗意变化,从而心生憧憬。

一个人人共享的“文化圈”
到2015年末每万人实际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万人公共藏书量不少于18000册,各城区均拥有1个剧场、1个文化公园、1片文化广场,各镇、街道建有文化广场,建成“十分钟文化圈”。

每年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不少于3000场,送戏、送电影下基层分别不少于2000场和10000场。

7月20日,无锡出梅的第一天。

骄阳似火的中国泥人博物馆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在保证施工质量、深化陈展方案的前提下,泥人馆力争在今年国庆建成开放。

与此同时,位于惠山古镇核心保护区的王
恩綬祠定址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日期也定在国庆时。

这意味着:下半年,我市将新增两处文化场馆。

惠山古镇上的文化地标正在加紧施工,蠡湖岸边的无锡大剧院也呼之欲出。

这些在建中的城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与已建成的文化场馆互相呼应,勾勒出星罗棋布的无锡文化地图。

城市的“文化福利”,曾经借助“15分钟文化圈”来“发放”:历史街区,轻轻一转身就是几千年的风华;环城古运河,举手投足间透出深邃的意境;公共广场、公交站台、街头小品,以雕塑、照片等样式“定格”城市经典片段,或人、或事、或物,不胜枚举……文化惠民,通过“十五分钟文化圈”润物无声。

但无锡并不满足于这个“圈圈”的基本成形。

可不可以更便捷?能不能够更全面?《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在提升与完善文化惠民工程的思路下,“十分钟文化圈”被首次提出。

制定这样的目标,底气来自于无锡已基本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建设“十分钟文化圈”,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提升。

经过未来五年的建设,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增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将更加科学合理,百姓参与文化活动的半径大大缩小,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城市文化建设成果。

未来五年,我市将大力实施“三核三轴六园多点”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成无锡大剧院、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建设市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分馆、文化馆新馆和市文化艺术学校新址,到2015年末每万人实际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

构建十分钟文化圈,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也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借助文化的滋养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改善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文化氛围,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一座世人向往的“诗意城”
到2015年,推动惠山古镇、宜兴紫砂、无锡古运河遗产点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7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00处,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100%,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至20个。

戏剧、音乐、舞蹈、书画、文学、影视等各艺术门类获省级以上奖项作品累计达到30件以上。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是在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后形成的。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成为制定《行动计划》的准则。

这份文件不仅对无锡建设现代先进文化作出了清晰表述,也为城市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无锡文化建设除了提升外,更要“补白”。

发展中的无锡,需要推出新的城市名片。

彰显文脉,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成为未来五年无锡实现文化振兴目标的主攻方向之一。

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检查组来锡检查。

专家们虽然对无锡的名城保护工作赞誉有加,但“世界文化遗产”一项却是无锡的失分项目,是一道“硬伤”。

迄今为止,先后拥有四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无锡,在“世遗”一项上仍是空白。

“世界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来说,是最好的文化代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最佳途径。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国际惯例,一旦入选,其保护理念、手段和宣传模式,都将搭上“国际快车”。

世遗是城市面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能充分展示城市的魅力,让世界瞩目无锡。

而这,也将有利于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

也正是基于此,“未来五年,推动无锡古运河遗产点、宜兴紫砂、惠山古镇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写入了《无锡市文化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城市的“古典美”,通过未来五年的梳理,将更加醒目。

无锡在加快申遗步伐的同时,
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城市建设、鸿山遗址公园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示范园区、吴都阖闾城遗址公园建设、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十大古村落保护修复都列出了建设“时间表”,与此同时,到2015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增至2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5处。

当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在这座城市里交相辉映,当原创舞剧、甜糯锡剧、“太湖画派”等释放城市文艺激情,当为外人津津乐道的无锡文化不再局限于泥人,无锡这座诗意盎然的现代化湖滨花园城市,必将成为世人的向往。

一块创意无限的“投资地”
力争到2015年培育超10亿元文化产业项目20个以上,营收超50亿元文化企业5个以上,建成超百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个。

文化惠民重在“提升”,文保工作重在“补白”,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点击《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文化产业部分的表述,那就是“跨越”。

未来五年,无锡将通过培育核心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层次、加快文化科技融合,使这块曾经盛产财富与奇迹的土地,成为近悦远来、产业集聚的新高地,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放眼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区,无一不借助文化创意产业,让城市实现了由重工业城市到浪漫休闲都市的转型;环顾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方兴未艾。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这是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无锡的明智抉择,也符合无锡文化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位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老总表示,文化产业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遵循产业发展特点,帮助成长性良好、有发展潜质的企业脱颖而出;借出版业、影视制作业、新兴传媒业“巨头”之力,帮助本土企业快速成长,这些都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文化企
业在发展的同时,就能带动就业,提高职工收入,实现“富民”目标。

仔细审视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在完成了“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的布局后,经过市场的震荡,“从有到优”成为我市文化企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线———以重大项目带动,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人文的城市、宜居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使无锡这座城市形成强烈的“产业磁场”。

近年来,美国虎8基金、新加坡华映基金、当当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慈文传媒集团等海内外文化产业领域长袖善舞的“大鳄”们,纷纷来锡开疆拓土,谋求新的发展。

他们或与本土文化产业排头兵“强强联手”合作,或将企业总部迁至无锡,在带来资金、信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同时,成为推动无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力量。

在这些产业“大鳄”纷纷来锡“掘金”的同时,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市金融行业也放贷文化创意产业“试水”:著作权、版权等开始进入抵押序列,并探索成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等。

这些都有助于文化企业摆脱人才、资金等瓶颈,实现新的发展。

而所有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人的执行。

管理的、演艺的、传媒的、经营的等等,无锡建设文化强市,离不开方方面面的人才,人才发展战略,也成为未来五年无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蓝图已经绘就,无锡正奋力前行!(单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