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3章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3章

波段1:0.5 ~ 0.59μm 波段2:0.61 ~ 0.68μm 波段3:0.79 ~ 0.89μm
• 全色的HRV
由6000个CCD元件组成一行。地面上总的视场宽度仍为 60km,因此每个像元地面的大小为10m×10m。
波段范围:0.51~0.73μm
31
立体观测方式
• HRV
–平面反射镜可绕指向卫星前进 方向的滚动轴(x)轴旋转,从 而在不同的轨道间实现立体观 测
Wt < a:将出现扫描重叠
Wt = a = βH
W =β
Ht
瞬时视场和扫描周期都为常数, 所以只要速度w与航高H之比为一 常数,就能使扫描线正确衔接, 不出现条纹图像。
12
热红外像片的色调特征
热红外像片上的色调变化与相应的地物的辐射强度变化成函数关系。地
物发射电磁波的功率和地物的发射率ε 成正比,与地物温度的四次方成
模拟信号进入模数变换器进行数字化,再由发射机内调制 器调制后向地面发送或记录在宽带磁带记录仪上。
18
MSS成像过程
• 扫描仪每个探测器的瞬时视场为86μrad,卫星高
为915km,因此扫猫瞬间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率为
79m x 79m,每个波段由6个相同大小的探测单元与
飞行方向平行排列,这样在瞬间看到的地面大小为
• 对像面扫描的成像仪
– 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或一幅二维影 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线阵列CCD推 扫式成像仪 )
• 成像光谱仪
– 以多路、连续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方式获取图 像信息的仪器
4
3.1.1 对物面扫描的成像仪
• 红外扫描仪 • MSS多光谱扫描仪 • TM专题制图仪 • ETM+增强型专题制图仪
• 探测器的作用是将辐射能转变成电信号输出。它的数量与 成像板上的光学纤维单元的个数相同,所使用的类型与响 应波长有关,
• MSS-4~6采用18个光电倍增管, • MSS-7使用6个硅光电二极管, • Landsat-2,3的MSS8采用2个汞镉碲热敏感探测器。 • 其致冷方式采用辐射致冷器致冷。经探测器检波后输出的
9
全景畸变
• 由于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 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之为全景畸变,形成原因是像距保 持不变,总在焦面上,而物距随扫描角发生变化所致。
10
温度分辨率
• 温度分辨率与探测器的响应率R和传感器系统内的噪声 N有直接关系
• 红外系统的噪声等效温度限制在0.1 ~ 0.5K之间,系 统的温度分辨率一般为等效噪声的2~6倍。
分辨率:80m(79m、83m);热红外:120×120m。
TM中增加了一个扫描改正器,使扫描行垂直于飞行轨道, 往返双向都对地扫描,存在全景变形, 探测器共100个 (16×6+4),分7个波段:蓝、绿、红、三个红外波段、 一个热红外波段。
分辨率:30×30m;热红外:120×120m。
ETM+:辐射定标精度提高,辐射校正有了很大改进。8个波
正比,因此图像上的色调也与这两个因素成相应关系。
W = εσT 4
图3-5 红外像片
热红外扫描仪对温度比对 发射本领的敏感性更高, 因为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 正比,温度的变化能产生 较高的色调差别。
13
MSS多光谱扫描仪
• 陆地卫星上的 MSS(Multispectral Scanner) • 由扫描反射镜、校正器、聚光系统、旋转快门、
5
红外扫描仪
6
扫描成像过程
• 当旋转棱镜旋转时,第一个镜面对地面横越航线方向扫视 一次,在扫描视场内的地面辐射能,由刈幅的一边到另一 边依次进入传感器,
• 经探测器输出视频信号, • 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和调制, • 在阴极射线管上显示出一条相应于地面扫描视场内的景物
的图像线,这条图像线经曝光后在底片上记录下来。 • 接着第二个扫描镜面扫视地面,由于飞机向前运动,胶片
11
扫描线的衔接
当扫描镜的某一个反射镜面扫完一次后,第二个反射镜面接着
重复扫描,飞机的飞行使得两次扫描衔接。如何让每相邻两条
带很好地衔接,可由以下的关系式来确定。假定旋转棱镜扫描
一次的时间为t,一个探测器地面分辨率为a,若要使两条扫描
带的重叠度为零,但又不能有空隙,则必须
W=a t
W为飞机的地速
Wt > a:将出现扫描漏洞
• 特点
– 主动式遥感
– 雷达信号(距离、方位、相对速度、反射特性)
– 穿透特性
• 分类
– 真实孔径雷达(Radar)
– 合成孔径雷达(SAR)
– 相干雷达(INSAR)
– 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激光雷达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设备昂贵,因此要发展它不仅
段,增加了PAN(全色)波段,分辨率15m,远红外波段为
60m。
29
3.1.2 对像面扫描的成像仪
• HRV——线阵列推扫式扫描仪
30
SPOT上的HRV
• 多光谱型的HRV
三个波谱段,每个波谱段的线阵列探测器组由3000个CCD元 件组成。每个元件形成的像元地面分辨率为20×20m。因此 一行CCD探测器形成的图像线,相对地面上为20×60km。
9.958µs / 33ms ×185km = 56m
采样后对每个像元(每个信道的一次采样)采用6bit进行编
码,24路输出共需144bit,都在9.958μS内生成,反算成每个 字节(6bit)所需的时间为0.3983μS(其中包括同步信号约 占0.3983μS) ,每个bit为队0.0664μS,因此,bit速率约为
16
成像板
• 成像板上排列有 24+2个 玻璃纤维单元,按波段排 列成四列,每列有 6个纤 维单元,每个纤维单元为 扫描仪的瞬时视场的构像 范围,由于瞬时视场为 86μrad,而卫星高度为 915km,因此它观察到地面 上的面积为 79m x 79m。
915km ×86µrad = 79m
17
探测器
• 基本上属于多光谱扫描仪,其构造与CCD线阵列 推扫式扫描仪和多光谱扫描仪相同,区别仅在于 通道数多,各通道的波段宽度很窄。
33
34
光谱分辨率对水铝矿反射光谱的影响
35
3.2雷达成像仪
发射机 显示器
转换 开关
接收机
天线
图3-19 脉冲式雷达的一般结构
距离信息: R = 1 vt 2
36
3.2雷达成像仪
474m x 79m。又由于扫描总视场为 11.560,地面
宽度为185km,因此扫描一次每个波段获取6条扫描
线图像,其地面范围为 474m x 185km。又因扫描
周期为73.42ms,卫星速度(地速)为6.5KM/s,在
扫描一次的时间里卫星往前正好移动474m,因此扫
描线恰好衔接。
19
20
自西往东对地面的有效扫描时间为33ms,即在33ms内 扫描地面的宽度为185km,按以上宽度计算,每9.958 μs内扫描镜视轴仅在地面上移动了56m,因此采样后的 MSS像元空间分辨率为56m x 79m (Landsat-4为68m x 83m)。
• HRG
–通过侧摆可在不同轨道上形成 异轨立体
• HRS
–由前视后视相机组成,形成同 轨立体
32
3.1.3 成像光谱仪
• 以多路、连续并具有高光谱分辨率方式获取图像 信息的仪器。
通过将传统的空间成像技术和地物光谱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 实现对同一地区同时获取几十个到几百个波段的地物反射光谱图像。
第三章 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
内容提纲
扫描成像类传感器 雷达成像仪
2
传感器分类
• 摄影类型的传感器 • 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 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 • 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3
3.1扫描成像类传感器
• 对物面扫描的成像仪
– 对地面直接扫描成像(红外扫描仪、多光谱扫 描仪、成像光谱仪 )
需要有关的高级专门人才,还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它就使它普
及起来很困难,目前它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方面。
37
• 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强度是系统参数和地面目标参数的复杂 函数。
• 系统参数: – 雷达波的波长 – 发射功率 – 照射面积和方向 – 极化等
• 地面目标参数与地物的复介电常数、地面粗糙度等
38
Polarization
15Mbit/s(15MHz)。采样后的数据用脉码调制方式以 2229.5MHz或 2265.5MHz的频率馈入天线向地面发送。
21
MSS产品
• 粗加工产品,它是经过了辐射校准(系统噪声改 正)、几何校正(系统误差改正)、分幅注记 (28.6s扫描390次分一幅)。
• 精加工产品,它是在粗加工的基础上,用地面控 制点进行了纠正(去除了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器,其地面分辨率的变化只与航高有关。航高大,a0值自 然就大,则地面分辨率差。
8
θ :扫描角
H 0:航高
Hθ = H0 cosθ = H0 secθ
θ = 0 :地面分辨率a0 θ ≠ 0 :平行于航行方向地面分辨率 aθ = βHθ = a0 secθ
:垂直于航行方向地面分辨率 aθ′ = aθ secθ = a0 sec2 θ
波谱范围 /um
0.450-0.515
0.525-0.605 0.630-0.69 0.775-0.90 1.550-1.75 10.40-12.5 2.090-2.35 0.520-0.90
地面分辨率
30m
30m 30m 30m 30m 60m 30m 15m
28
TM、MSS、ETM+的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