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流集聚主干道吃紧
“十一五”期间,我市汽车年均增长率超过道路面积年均增速近3倍,市区道路资源总量不足与机动车快速增长的矛盾愈发突出。
据交警部门的监测数据,2005年以来,高峰期市区部分路段的饱和度高达1.2-1.5,38处重要路段及34个关键路口高峰期处于交通拥堵的常态。
而依据国内外专家的分析,饱和度超过1.0,便极易发生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
“济南市的交通拥堵堵在主干路上,且路越宽越拥堵。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系教授蔡志理指出的问题,乍一看似乎不符常理。
例如,经十路、经七路、北园大街、历山路、纬二路及济泺路等都是济南市重要的交通主干路,双向8车道以上,甚至达到双向10车道,可谓路面宽阔的市区道路,然而每当高峰时段和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时期,首先最拥堵不堪的正是这些主干道,车流拥挤,车速缓慢,走走停停,长队鱼贯。
这一现象缘于济南的城市道路网密度尚不到国家规范的下限,与此同时,城区路网结构不合理。
根据住建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规范比例是1:1.5:3.5,呈“金字塔型”结构,但我市这一比例为1:0.57:1.52,呈“哑铃型”结构,次干路和支路数量少,且许多承担交通功能的街道由于随意停车、占道经营,而导致交通“微循环”不畅,大部分交通流聚集在主干路上,无法实施区域间交通分流。
同时,在跨区域间缺乏交通道路系统性连接,导致城区路网不够完善,特别是城区跨铁路线的通道少,致使现有通道处于全面饱和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个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停车泊位缺口达十多万个
行车难,停车亦难。
2010年,泺源大街试行咪表停车系统,一度被视为引入智能交通、缓解城市中心停车问题的试水之举而备受期待。
然而运营之后,收费价格偏高、车主逃费、车位闲置、智能系统不“智能”等尴尬却接踵而至,后续之举也再无声息。
根据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标准,市区平均每百辆注册汽车占有的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停车场和占路停车场的车辆标准泊位数至少为35个。
目前我市市区汽车数量约为60万辆,据
此计算应有相应的停车泊位21万个,而截至去年,市区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停车场等停车泊位数仅约8万个,加之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滞后,从而导致停车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行路道德面临考验
一些交警反映,经十路、经七路、济泺路、经四路、花园路等路段,市民横穿马路、翻阅护栏的现象突出,经常造成交通事故和车辆拥堵。
现象背后,一方面指向城市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设施太少,许多重要路口行人过街难、车辆通行难;另一方面,部分已建成的过街设施由于建设位置不尽合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其利用率较低。
但同样无可避讳地映照出部分市民“路德”方面的欠缺。
除了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分析拥堵原因,每一位道路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行为和自觉性也十分重要。
蔡志理认为,目前,在济南市区交通中,机动车驾驶人违章驾驶、争道抢道、乱变车道、交叉口争抢信号等现象十分严重,机非车辆互不谦让,自行车与行人过街不遵守信号灯、随意横穿马路,车辆与行人不能各行其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良好的交通秩序,也成为导致交通拥堵的诱因。
四、基层交警分身乏术
面对681.40万济南市常住人口,警力有限仍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整个大队,除去必不可少的值班岗,所有的人几乎全在路上,到了节假日,一个人请假,都‘打不开点’。
”人多了,车多了,警力却不能同步,一位基层交警大队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表达他们的工作状态。
拿今年春节前后为例,随着高校放假、务工人员返乡、长假旅游人流叠加,外埠车辆大量涌入市区,加之市民节日购物、走亲访友的人数增加,各种车辆和人员明显增多,给我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
到点吃不上饭、下不了班,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这就是基层交警们的生活。
而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却是从交警支队支队长到一线站岗民警,最紧张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