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卷: 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 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A. 北平B. 锦州C. 沈阳D. 天津2.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A. 重庆B. 南京C. 上海D. 延安3.图片无言,历史有声。
下列对如图反映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停止了内战B.国民党承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C.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D.中共争取到了国内和平4. 《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A. 解放了东北全境B.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C. 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D.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5.诗言志,史铸诗。
下列诗句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是()①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
②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 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阶段的战役示意图,对该阶段战略态势归纳正确的是()A. 转战陕北、指挥若定B. 千里跃进、战略反攻C. 战略决战、全胜可期D. 千里渡江、摧枯拉朽7.历史课上,老师出示了如图地图,据此判断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是()A.转战陕北、指挥若定B.千里跃进、战略反攻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D.国民革命、洪流奔涌8. 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
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A. 民族耻辱,抗争探索B. 十年内战,国共对峙C. 打倒美蒋,人民解放D.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9.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是()A. 平型关大捷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D. 渡江战役10.“倭寇投降……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
”电文中“陪都”是指()A. 南京B. 北平C. 上海D. 重庆11. 如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A. 消灭国民党主力B. 推翻国民党统治C. 建立新中国D. 实现国家统一12. 学习历史要求我们思考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获得合理的历史解释。
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 AB. BC. CD. D13.1948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获后,感叹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A. 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B. 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 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14.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这标志着()A. 全面内战爆发B. 战略进攻开始C. 战略决战到来D. 渡江战役开始15.A图是发表于1947年的一幅漫画。
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转战陕北歼强敌B.千里挺进大別山C.关门打狗战辽沈D.大军合力战平津16.“此战,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此战”标志着()A. 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B.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C. 淮海战役结束D.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17.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
这一“行动”()A.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 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C. 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D. 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18.下列四幅形势图所示的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A. B.C. D.19.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
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A. 张学良B. 佟麟阁C. 李宗仁D. 傅作义20.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当的是()A. 《双十协定》的签订,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B.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 “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二、材料分析题21. 中国近现代历史丰富多彩,外国学者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强大,一个民族反动派开始出现。
多次起义失败后,国内的不满情绪终于在1911年凝聚成了一场革命,皇帝不得不退位,中国成了共和国。
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国家。
《新青年》派从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了希望,1921年夏,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后来)领袖毛泽东,他虽然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主张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政治阵营都在组建了自己的军队,相互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1946年爆发的内战中,共产党得到了千百万农民的支持,战胜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摘自【德】曼费雷德。
马伊《世界历史》(1)材料中提及哪几个重要历史事件?(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3)材料对于“1946年爆发的内战”叙述简略,请你提供三件事供其补充时使用(每个事件写出名称即可)。
2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材料一: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材料二: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通电全国,高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王栓林《中国现代史》上册材料三:(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1)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件事情?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主张?这一主张促成的结果是什么?(3)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中国作为抗日大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的根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材料二: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锅内和平与国民党在谈判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
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材料三:﹣﹣摘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1)根据材料一和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共产党解决图一中的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方式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图二判断,材料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哪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国共两党达成了什么协定?国共双方“三年的军事较量”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解决图一和图二中的历史事件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解决方式有何相同点?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分析】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随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通过和平方式解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平的和平解放。
2.【答案】A【解析】【分析】题目材料中毛泽东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谈论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反映的是重庆谈判。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所以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重庆。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及意义。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3.【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重庆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三次电邀赴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但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始终没有被承认。
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
学生要掌握重庆谈判的时间、目的、内容和结果。
4.【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可知该战役为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作战行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B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是淮海战役;C项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相关知识。
5.【答案】B【解析】【分析】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是①②④.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反映的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因而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此项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诗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6.【答案】B【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地图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一幅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
7.【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可知,体现了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先后向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经过八个月的作战,人民军队歼灭敌人十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粉碎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