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中规院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中规院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
成果汇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汇报内容
1. 现状综合分析 2. 相似区域对比研究
总体规划
3. 目标、定位与策略
4.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5. 用地布局与分区管制
6. 产业布局与重点城镇发展
7.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8. 绿地系统规划 9. 旅游发展规划
分项规划
河口镇:发展商业服务,加强商贸职能的农村中心城镇
易俗河镇:湘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地区性农副产品转运 加工基地及商品集散地,建成集工业、商贸、科技为一体的多功能 园林化城镇 双马镇:集工业、商贸、居住、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城镇
群丰镇:发展无污染轻小工业,加强商贸职能的小城镇 雷打石镇:重点发展副食品加工业和生态农业产品的的小城镇
渌口镇:株洲市区的卫星城,以旅游服务业和城市郊区型工业为主 的园林城镇
江中洲岛利用
湘江生态经济带内共分布大小洲岛14个 生态环境景观洲岛包括:龙洲、傅家洲、柳洲、柏家洲、无名岛、 鹅洲、辽洲7个 旅游休闲洲岛包括:月亮岛、橘子洲、巴溪洲、兴马洲、杨梅洲、 古桑洲、空洲岛7个 各洲岛淹没情况一览表
水位值 岛名 月亮岛 年平均水 位 ⊙ ■ ⊙ 年最高水 位平均值 ★ ■ ■ 十年一遇 设计洪水 位 ■ 二十年一 遇设计洪 水位 ■ 三十年一遇 设计洪水位
巴溪洲两岸田园村镇生态产业区
九华昭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金霞山法华山生态休闲及高尚居住区 湘潭历史文脉滨江城区
河口田园村镇生态产业区
株洲现代城市滨水城区
群丰田园村镇生态产业区
空洲岛空灵岸休闲旅游度假区
五、规划布局与分区管制
用地规划
1
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用地分类表
用地分类
城市居住用地
用地数量(公顷)
4441 1471 2970 2409 1210 229 814 156 1090 804 286 365 667
三市生态 结构分析
东西生态轴
湘江生态经济带
三市生态隔离区
城市郊野生态区
生态格局 现状分析
现状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
1、城市空间迅速膨胀带来的生 态环境压力 2、生态稳定性降低,生态公益 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抗 灾害与影响能力下降 3、景观破碎度增加,生物多样 性降低 4、城区范围内,湘江与城市的 景观通达性降低
耕 地
林 地 洲 岛 交通用地 水 域 其 它 规划区总用地
140.7
78.37 13.10 5.24 110.08 43.50 468.86
发展优势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的优势: 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 地势起伏小,土地潜力大 地质条件稳定,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少 航道背景条件良好 东西两岸交通联系方便 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绿地、山林、农田、水体等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基础尚好 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为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1.22 0.86 2.70 2.80
15
其 中
休闲旅游型洲岛 生态保护型洲岛 河流湖泊 规划区总用地
16
23.10 100.00
分区管制
待建成区
分五类区域管理与控制
沿江已建城区:
8片,用地44.66平方公里
已建成区
待建城区
13片,用地84.37平方公里
限制性生态开敞地
限建生态开敞区
10片,面积233.23平方公里
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规划
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适当发展,生态优先 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特色,强化重点 食品加工业——加快结合,培育品牌 1、沿江两岸现有工业区点进行改造和布局调整 现有工业区点38处,三市总规已确定关停或搬 迁的有30处,原用地调整为居住、公建、绿化 等用地 2、保留的工业区和新增的工业区的具体布局要求 保留的8处工业用地,实行污染整治和景观美化 新增3处工业用地,发展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 产业
发展局限
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局限: 湘江污染严重,环境整治任务艰难 人地矛盾较大,生态环境退化 季节性旱涝灾害突出,城乡发展遭受不良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开发建设将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湘江水位变化大,沿岸景观缺乏特色
区域地位
湘江生态经济带区域地位分析 我国中部地区可以燎原的地域经济亮点,接受多重辐射的黄金经济地带 培育跨越式发展的增长轴——经济发展的需求 重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力”——环境保护的需求 创造生态型的城市群——城市建设的需求 实施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有形建设的切入点和推进器
规划目标 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良性 循环特征、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达,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类休闲和居住,在国内外享有 盛誉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廊,并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乃至湖南省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功能定位 生态绿谷——支撑地域持续发展的生态动脉 景观项链――描绘锦江秀岸的画卷 经济走廊——演绎生态经济的舞台
美因兹 州府,位于莱茵河畔,美茵河入口 对面,人口18.08 万,重要的葡萄 酒生产中心,也是一个重要河经济带的对比
●三处相似 地区中的地位、城市密集区、重要航道 ●三处不同 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客源市场 ●五点可借鉴之处 优良环境、城市形象特征、文化遗产 及自然地的保护、滨水景观、特色旅游
第 一 产 业 带
第 二 三 产 业 带
第 二 产 业 带
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规划
零次产业
1、江河湖泊的保护 湘江及13条支流港湾 沿岸19个湖泊垸塘(含退耕还湖) 2、自然斑块的保护及林木种植 自然山体及森林植被, 现有林地78.37平方公里 3、退耕还林 现有耕地140.7平方公里 扣除未来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后还有90.2平方 公里 其中坡度小于5度的耕地73.1平方公里 坡度5-15度的耕地11.7平方公里 坡度15-25的耕地4.5平方公里 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0.9平方公里
215
5 9418 2131 6292 5478 4958 520 570 404 1259 1310 885 425 10832 46886
0.46
0.01 20.08 4.54 13.42 11.68
11
其 中
耕地 农业园区` 小城镇建设用地 乡村建设用地 道路交通用地 江中洲岛
12 13 14
湘黔铁路 上瑞高速
浙赣铁路
珠三角经济圈
现状综述
湘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数据:
468.9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 128公里长的湘江岸段 3个城市、11个镇、12个乡 15座主要山峦 13条主要支流 14个洲岛 12座桥梁
现状用地情况:
用 地 数 量(平方公里) 用地分类 城市建设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 长 沙 14.79 18.19 湘 潭 14.57 10.24 株 洲 13.56 6.52 合 计 (平方公 里) 42.92 34.95
江中天然洲岛
14个,面积13.10平方公里
河道
湘江及13条支流汇入口,面积 93.50平方公里
河道
江中天然洲岛
六、产业布局与重点城镇发展
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结构
第 一 三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带
生态经济的思想将始终贯穿在湘江生态经济带 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中,其具体的产业发展重点 应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 主要产业发展与布局包括六个方面: 零次产业 现代农业 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旅游业 房地产业 湘江航运
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 1、生态农业 农业提倡三化:生态化、本地化、绿色化,空 间上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培育特色专 业化基地 2、城郊高效农业园区 长沙雨花亭乡 湘潭板塘乡、荷塘乡 株洲曲尺乡 3、观光农业园区4个 月亮岛西岸 湘潭河口镇、易家湾镇 群丰镇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湘江生态经济带有 条件发展以高尚居住区为主体的房地产业 1、浏阳河口和捞刀河口之间、南郊公园附近的高 尚住宅区 2、九华滨江、仰天湖畔的高尚住宅区 3、易俗河镇、渌口镇等城镇可据需要适量布置高 尚住宅区
与美国城市滨水区的对比
●芝加哥滨水区开发的三大特点 功能的转换伴随沉重代价 公共系统占有核心地位 完整的规划与保护体系 ●对湘江的五点启示 建立严格的保护与规划体系 以整个水环境的改善为前提 强化滨水系统的开放性 增加滨水区的人文含量 避免先开发后治理,花费巨额资金
三、目标、定位与策略
目标、定位与策略
比重(%)
9.47
其 中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公建用地 商业金融及公共用地
5.14
2
其 中
行政及办公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工业用地
2.32
3
其 中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4 5
0.78 1.42
6
7 8 9 10
特殊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 公共绿地 森林公园 林地 耕地及农业园区用地
10. 防洪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规划、基础设施规划 11. 空间环境总体意向
景观设计
12. 主要城镇、岛屿和节点设计意向
13. 近期建设与项目开发规划 14. 分区控制导则及政策建议
建设管理
一、现状综合分析
长 沙 株 洲
湘 潭
京津唐经济圈
京 珠 高 速
京 广 铁 路 长三角经济圈
武汉经济圈 成渝经济圈
发展策略 生态发展策略:坚持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培育为主,采取渐进的生态建设方式 产业发展策略:传统产业生态化、高效化、科技化;积极发展新型生态产业 建设发展策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空间发展策略:贯彻景观一体和空间开放的思想,突出纵向开敞空间连续、横向水陆空间渗透 旅游发展策略:坚持突出特点、整体运作的原则,强调文化的渗透 城乡协调发展策略:推进城乡经济、环境、生态和景观控制的一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