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静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力1、力的定义: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力一般用F表示,在国际制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要点:(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推、拉、提、压等作用时,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即力至少跟两个物体有关,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例如:重力、引力)。
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物体由静止到运动;②物体有运动到静止;③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方向的改变结论:力的作用效果的两个方面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或者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有三个: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势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⑵正确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产生力的作用;二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
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又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即施力物体施力于受力物体上的力称为施力物体作用在受力物体的上的作用力,同时产生受力物体施力于施力物体上的力称为受力物体对施力物体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是作用在施力物体上的。
二、弹力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①形状的改变:指受力物体的外形发生变化。
②体积的改变:指受力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
2、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变化,而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3、塑性:有些物体(如橡皮泥)形变后不能自动的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4、形变的普遍性: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可以直接看见;有的形变极其微小,要用特殊的方法将微小形变放大后才能显示出来。
5、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①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在,作用力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当作用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即使撤去外力(作用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②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且以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为先决条件。
即凡是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弹力的相互作用。
6、弹力的三要素: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大小相等。
②弹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方向相反,或与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且总是与接触面垂直。
③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施加外力的物体上,也可等效在接触面的一点上。
产生弹力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并且要发生相互挤压(有形变)。
7、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①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且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②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指针、刻度盘、挂钩。
③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清,一查,不到挂”(1)认清量程: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他的量程。
(2)认清零点:侧前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只在零刻度线,否则要将指针通过调零旋钮调到零刻线,若调不到零刻线则应记号零点误差。
(3)认清分度值。
(4)检查拉力是否在弹簧的轴线方向上,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5)被测的力一定要作用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不能倒挂。
三、重力1、重力:地球对它附近的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通常用G 表示。
⑴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约为9.8N/Kg 。
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为G=m •g ;g=9.8N/Kg ,粗略计算时g=10N/Kg 。
⑵g 的物理意义:质量是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在粗略计算时,可取10N/Kg 。
实际上,g 是重力G 与物体质量m 的比值,g 在不同星球上(受不同星球的吸引)数值是不同的。
月球上,g 地==地g 61 ⑶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物体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3、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⑴要点: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与物体形状有关。
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他的几何中心上。
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外形有关外,还和物体质量分布有关。
④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⑤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⑵薄板重心的求法——挂线法: 4、重力的三要素:①大小:G=m •g ,g=9.8N/Kg ,粗略计算时g=10N/Kg ; ②方向:竖直向下的; ③作用点:作用在重心上。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实验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越小,运动距离就越大,也就是说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如果物体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0,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要点:(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静止的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的特性,运动的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的特性。
(2)惯性大小由物体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与受到力和运动状态无关。
(3)生活中应该注意对有利惯性的应用和有害惯性的防止。
5、对惯性的认识:⑴惯性具有普遍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无论它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还是受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⑵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惯性大小事有物体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惯性大小可以由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如使用外力使原本静止的物体运动,或原本运动的物体降低运动速度甚至静止下来)的“困难程度”来衡量,所用外力越大,说明物体的惯性越大,反之惯性越小。
⑶惯性与力的区别: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它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到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出现力的作用。
惯性是每个物都具有的特性,不需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五、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定义: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的平衡就称作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3、判断二力平衡的方法:(1)满足二力平衡条件的二个力,即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则二力平衡。
(2)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判断:若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受到的一定是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⑴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可以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⑵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物体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平衡,则物体也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反之物体受力不平衡(非平衡力),物体则做变速运动。
六、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作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
所以摩擦力的方向应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2)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3)两接触面不光滑。
注意: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摩擦力的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摩擦力的种类:(1)静摩擦力:(推而未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将要发生运动而尚未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在粗糙表面上推物体运动)(3)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长生的摩擦力。
(带轮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5、滑动摩擦力⑴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⑵滑动摩擦力的三要素:(知识拓展)①大小:F=μN,μ为滑动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②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③作用点:作用在滑动摩擦的接触面上,用等效点或物体的重心代替6、摩擦的利用与防止⑴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变粗糙,③变滚动为滑动。
⑵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变光滑,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利用压缩空气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利用磁悬浮)。
7、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区分弹力重力摩擦力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接触面粗糙且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施力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地球接触面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竖直向下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影响大小的因素物体弹性系数和形变的大小物体的质量和位置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压力的大小力的示意图F:斜面对物体的支撑力(垂直斜面向上);F1:物体底面与斜坡接触面间产生的摩擦力(平行斜面向上);G: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下)比较项目A对斜面的压力A受到的重力力的示意图区别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性质产生原因大小方向作用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