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学设计
逸夫实验小学詹卫玲【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以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2、了解台湾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对台湾的热爱、向往之情,从而为下一课时《祖国一定要统一》提供深厚的感情基础。

3、使学生知道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美丽与富饶是千百年来人们(我们的祖先)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教学重点】
1、了解台湾的美丽与富饶。

2、使学生知道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台湾在哪里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你们想不想猜?
形似芭蕉叶,卧在东南边。

日月潭阿里山,隔海常思念。

(板书:台湾)
2、(出示中国地图)大家看这是什么?(中国地图)赶快找一找台湾在哪儿?它与祖国大陆的哪个省最接近?(福建省)(点名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来台湾、福建。


3、介绍台湾的形成、台湾地区所包括的岛屿。

教师介绍:远古时代,台湾岛与祖国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台湾岛才与祖国大陆分离。

同学们,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全岛面积3.5万平方公里,它是一个多岛之省。

你们知道台湾地区都有哪些岛屿吗?看书58页台湾岛地图。

(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及其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绿岛、兰屿等几十座岛屿。


师:台湾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了解台湾。

二、美丽、富饶的台湾
(一)风景优美
师:台湾作为世界旅游胜地,早在清朝时候,就有了“八景十二胜地”之说。

你都了解到了哪些风景名胜?最想介绍给大家的是哪一处?
(抽生介绍)
师:是啊,台湾风景秀丽神奇,日月潭是台湾八景中的绝胜,十分美丽。

师:我们了解了那么多台湾美景,听了传说故事,你想对台湾你说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风景优美。


(二)了解物产
师:台湾还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台湾也因此而得到了很多美誉。

台湾是世界著名的“水果之乡”。

水果品种繁多,共计80多种,其中香蕉、菠萝、柑桔3种产量最多,驰名中外,质量优良,大量出口。

师:这些水果中你们吃过哪些?吃过的同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好吗?
(进一步介绍几种水果,如:莲雾,杨桃……)哎呀!再说下去,恐怕有些同学的口水就要流下来了。

师:其实,台湾除了水果资源丰富以外,其他物产资源也特别丰富。

你还知道台湾有哪些美称?
(生介绍)
师:台湾有这么多美称,你觉得台湾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板书:物产丰富)
三、了解史实
1、师指向板书——今天的台湾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与人们的辛勤开发是分不开的。

很早以前,大陆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两岸往来从未中断,书中对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往来与关系作了具体的介绍,请翻开课本,自读第59页上的内容。

带着问题读书:人们分别在什么时候,如何开发台湾的?
自读后回答(三国时期、700多年前、1300多年前……)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故事?(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等等)
师: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台湾与大陆的故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呢?
生1:我体会到台湾的美丽、富饶与当地人民及大陆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生2:我想要说,感谢先人们为我们后人开发了美丽的宝岛。

生3:我发现台湾在三国时期就归属中央政府管理,也就是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3、师:是啊!说得真好!我们追溯了历史,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台湾是中国的的领土!”可是,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目前还未能统一,两岸人民只能隔着海峡远远眺望。

尽管如此,两岸人民依然心心相印,台湾人民依然乡音未改,乡俗未变。

4、抢答。

听老师介绍台湾人民的春节,注意哪些习俗和大陆人民一样,就举手抢答。

……
师:台湾人和大陆人民风民俗相同的不仅是春节,还有更多的习俗和我们一
样,你还了解了哪些?
(生回答)
师:台湾的历史,台湾的开发,台湾的人民,每一样都和祖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坚定的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板书:祖国的)
四、拓展延伸。

师:可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台湾和大陆已经分离了60多年了,但时间和海峡都不能分割两岸人民的思念之情。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写下一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两岸人民有着什么愿望,两岸人民的愿望能否实现?就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讨祖国宝岛台湾。

板书:
祖国的宝岛台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