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为形式逻辑试题纯逻辑试题知识点分布1.性质命题的推理(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2.模态命题3.三段论补充前提与结构类似4.联言命题、选言命题5.充分条件的理解、必要条件的理解6.关系命题(真话假话之类的题目)第二类为非形式逻辑试题,或批判性思维试题,无须专门的逻辑知识,仅仅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即可。
如:假设、支持(加强)、削弱、结论、解释、评价论证方法等。
这类逻辑推理题是阅读理解和逻辑推理的杂交品。
逻辑推理题由:段落、问题目的以及五个选项组成。
由于这类逻辑试题题干很长,干扰项很多。
所以,学会快速读题是快速准确地解题的关键。
考生在基础阶段复习应该掌握学会阅读题目。
自然语言:形式语言P为假(F)非PP的矛盾命题形式逻辑试题讲解一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
考点:A)内涵,外延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
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
B)关系根据概念的范围,在联考中概念之间有以下五种关系:全同,全异,交叉,种属,属种全同和种属可以用逻辑语言表示为:所有的S都是P,全同是这一逻辑关系的特殊形似在具体的逻辑考试中,考生还要要对下面的概念之间的区别要认清:(1)关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的概念,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2)关注表示集合和非集合概念之间的区别。
(3)关注总量和比例概念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考试倾向是:将概念间的关系和三段论结合在一起出题,C)下定义对概念内涵的确定就是定义。
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定义不能用否定。
如:男人就不是女人的人。
3)定义不能用比喻或模糊。
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生命就是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
4)定义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如:高兴就是高兴的感觉;奇数就是偶数加1,偶数就是奇数加1。
二、简单命题由概念之间关系形成了命题,命题也叫判断。
命题=判断命题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1)简单命题:包括性质命题和模态命题两大考点。
A:性质命题:重点B:模态命题:语境模凌两可(关键词必然,可能。
必然为可能的最高境界)2)符合命题复合命题通常包含以下逻辑联结词:和、并且、或者、要么、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除非……否则……等等。
从联考考点上看,简单命题包括性质命题和模态命题两大考点。
联言命题:和、并且选言命题:或者、要么假言命题: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除非……否则……从联考考点上看,简单命题包括性质命题和模态命题两大考点。
性质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备考过程中会接触到有些辅导书将性质命题叫直言命题或直言判断。
性质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联项四种词项构成:主项:性质判断要断定的对象,通常用S表示;谓项:主项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通常用P表示;量项:对主项范围的说明,分为全称量项(“所有”、“任一”等表示)和特称量项(“有的”、“有些”等表示);联项:即连接词,“是”或“不是”,在中文中通常“是”可省略。
分为肯定联项(“是”)和否定联项(“不是”);主项和谓项在不同的命题中可以由不同的概念充当,称为是逻辑变项;量项和联项就两种,称为逻辑常项。
注意:有些性质命题在表达上是不标准的,在逻辑分析中应先整理成标准形式。
(解题步骤)例如,“无奸不商”,应整理成“所有的商人都是奸诈的”;“有人不自私”,应整理成“有的人不是自私的”。
模态命题在逻辑中,“必然”、“一定”、“可能”、“也许”等叫做“模态词”,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叫做“模态命题”,虽然复合命题中也有命题包含模态词,但是考得较少,更多的是在性质命题中包含模态词来展开命题,为此郭老师将该考点归纳到简单命题中讲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划分从逻辑学专业知识点划分是不严密,但却出人意料地符合我们大部分考生应试要求。
上文提到的模态词分为可能性(可能、也许)和必然性(必然、一定)两种。
结合前面学过的性质命题,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简单命题概括为以下三类:必然判断:日本必然发生地震。
日本必然不发生地震。
可能判断:日本可能发生地震。
日本可能不发生地震。
现实命题:日本发生地震。
日本不发生地震。
模态命题考点关系图性质命题考点关系图三、复合命题复合命题是包含了其他命题的一种命题,一般说,它是由若干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 “如果…那么…”、“并非”等)组合而成的。
在逻辑中,复合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三种类型。
逻辑关键词联言命题:和、并且选言命题:或者、要么假言命题: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除非……否则……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表示各个要素同时具有如果取"并且"作为联言命题的典型联结词,用"p"、"q"等来表示联言肢,那么联言命题的形式可表示为:p而且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并且q)。
考生其实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地记住以上联言命题的关键词,其实在现代汉语中,以下三种句式逻辑的实质就是联言关系:并列句:他和我一样都是学生。
转折句:刘能虽然非常有钱,可是他过得并不幸福。
递进句:恒大队不仅进入了世界杯,而且还打进了四强。
p∧q为假(F),下列哪项为真(T)A:p,q至少有一个为FB:或者p为F,或者q为FC:如果P为T那么q一定为F(确定其中一项为T那么另外一项一定为F)总结联言命题有以下逻辑关系:联言命题真,则联言肢命题真;联言命题假,则单个联言肢命题真假不确定;联言肢命题都真,联言命题真;联言肢命题部分真,联言命题真假不确定;联言肢命题任意一个假,联言命题假;联言肢命题假(或者被否定),等价于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复合命题。
选言命题也是由两个以上的肢判断所组成的。
逻辑中,选言命题可以进一步的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1、相容的选言命题相容的选言命题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就是相容的选言命题。
如:艺术作品质量差,或者是因为内容不好,或者是因为形式不好。
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的通常用“或……或……”。
其标准形式是“p或q” ,逻辑上记为p ∨q;2、不相容的选言命题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不相容选言命题如果为真,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不会同时存在)表达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有“要么……要么……”、“或……或……,二者不可得兼”、“二者必居其一”等。
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要么p,要么q其真假关系如下:小结:考试中,考生首先要观察清楚联结词是表示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然后才有下面关系,相容选言命题真,则单个选言肢命题真假不确定;相容选言命题假,则单个选言肢命题假;选言肢命题都真或部分真,相容选言命题真;选言肢命题超过一个真,不相容选言命题假;注明p∧q于p∨q 关系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依存条件关系的复合命题。
在逻辑中,根据依存条件关系的不同,假言命题进一步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命题常考考点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这在数学部分也有涉及,整个考试中的分数密集点,当然也是重灾区。
对于假言命题,无论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郭老师建议考生首先将其形式化为:p→q(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然后再根据对应的(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解题。
1)充分条件及其推理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面是后面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常见表达是:如果p,那么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蕴涵q”)。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有如下四条规则:(1)有p必有q。
(2)无p未必无q。
(3)无q必无p。
(4)有q未必有p。
另外,对于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言,其标准形式是:“如果p,那么q”,逻辑关键词:“如果p,那么q”,“只要p,就q”真假关系可用如下真值表表示:从上面的真值表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以下规律:当且仅当p真q假,p→q假;当p为假时,p→q必真;当q为真时,p→q必真。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6考点A:右前(p)必有后(q)B:无前(p)未必无后(q)C:无后(p)必无前(q)D:有后(p)未必右前(q)E:p→q什么时候为假?当且仅当p真q假(有前无后),p→q假;形式语言:F::p→q为真必有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可将题型转变为p→q)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面是后面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有……才"、"除非……否则……"等。
(逻辑关键词)我们一般把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述成如下形式:只有p,才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反蕴涵q")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如下四条规则:(1)无p必无q。
(2)有p未必有q。
(3)有q必有p。
(4)无q未必无p。
另外,对于整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言,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只有p,才q",其真假关系如下:从上面的真值表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以下规律:当且仅当p假q真,p←q假。
当p为真时,p←q必真。
当q为假时,p←q必真。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面所表示的事物存在,后面表示的事务必然存在;前面所表示的事物不存在,后面表示的事务必然不存在的条件命题。
如“当且仅当三角形三内角相等,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就是典型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要,,,而且,,,””只有……,才……"、"若……则……”,”且若不……则不……"、"当且仅当……,则……"等等。
(逻辑关键词)我们一般将之表示为如下形式:当且仅当p,则q 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等值于q") 充分必要条件有如下四条规则:(1)有p必有q。
(2)无p必无q。
(3)有q必有p。
(4)无q必无p。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当且仅当P,才Q",其真假关系如下:四、二难推理二难推理是为了说明结果的两难处境而进行的推理,二难推理的推理结论往往是强调了某一结论。
其推理形式为:如果P,则Q;如果非P,则Q;所以,Q一定成立。
或者有:如果P,则Q;如果P,则非Q;所以,P一定不成立。
表面上,这是一种推理,实际它是一个判断,即Q和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