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视论文

透视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技法理论(透视、解剖)》试题(A/B)(此卷适用于美术学专业2014级学生)班级:绘画142 学号:2014210163 姓名:顾伊澄考核方法:论文(100%)一、透视部分要求:A4开本,在课堂所作报告及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课程论文。

字数不得少于2000;能够完整体现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教师评语(透视部分):题目:透视概述摘要:主要从透视的概念、分类、发展、透视在中西方绘画的运用、透视在现当代绘画中的融合以及透视图的做法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透视的概念、分类、发展,透视在古代埃及壁画/中国画/西方绘画中的应用,一点透视,两点透视。

参考文献: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正文一.透视的概念绘画理论术语。

“透视”(perspective)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1] 。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

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遂将在平面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

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

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现代则由于对人的视知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

广义透视学可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

二.艺术分类透视有三种:NO.1色彩透视NO.2消逝透视NO.3线透视◎线透视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

广义透视学方法在距今3万年前已出现,在线性透视出现之前,有多种透视法。

①纵透视。

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透视②斜透视。

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③重叠法。

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④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⑤近缩法。

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而挡远部的表现。

⑥空气透视法。

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⑦色彩透视法。

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

三、透视的发展透视是艺术家为满足反映客观事物的再现,根据不同的角度、方位,对景物的实际状态进行二维加工,进而表达物象的全部空间存在的一种现象。

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热衷于数学,受数字空间理解的影响,把忽略时间因素的空间定义为绝对静止的空间。

因此,在西方绘画中所展示的构图通常是用理性的态度加以描摹,进而呈现出绝对静止的画面。

透视之所以能够得到应用和发展,源于这种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景物的方法,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特质,还原事物的本质。

从透视线的最初发现到透视的普遍应用,由于它在造型上严格遵循着艺术的规律,从而发展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门学科,并为造型艺术奠定了基础。

艺术家们以希腊人关于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的知识为基础,开始用从前景到背景前后一致的深远法努力构成写实主义的绘画空间。

透视法则的融入,有助于画家进行有效的观察,进而准确记忆物态的形象,准确地表达创作意图。

在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透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世界各国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

因此,在遵循透视原理的同时透视的应用加入了不断变化的时代内容,并在近代以来相互交流中互相影响和融合。

四.中西绘画中透视的不同应用(一)透视在古代埃及壁画中的应用古埃及壁画中的一些特点: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3、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当我们观赏和研究古埃及的壁画时,似乎可以看到几千年前古埃及奇妙的、充满生气的生活情景。

而在我们初次见到这些壁画时,常常会深感迷惑:他们既不像欧洲人那样根据物象去画,也不像我们中国画家依照想像去画。

原来他们是根据实际的目的和用途去创作,因此他们的画不是精致、漂亮,而是完整、圆满。

画家尽可能地把一切东西都制作得明确而又耐久。

因此,他们不是按照任何偶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去描绘自然,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去描画,并且遵循着严密的法则,在表现形式上有着程式化的特点。

因为这种法则可以保证所有必须入画的东西都被完全明、突出地显示出来。

壁画中的有些艺术手法一直被延续下来,形成了埃及艺术独特奇异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征是:横带状的排列结构,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画面构图在一条直线上安排人与物,人物依尊卑和远近不同来规定形象大小,井然有序,追求平面的排列效果;注重画面的叙述性,内容详尽,描绘精微;人物造型程式化,写实和变形装饰相结合;象形文字和图象并用。

始终保持绘画的可读性和文字的绘画性这两大特点。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埃及画家画人物的方法很像我们的儿童画法。

那为什么要画成这种样子呢?这可能是处于人类幼年时代的古埃及人还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表现复杂的人体吧。

比如侧面的面孔,鼻子突出易画得像,正面的眼睛要比侧面的眼睛好画得多,双肩正面既完整又容易画,而侧面就有透视变化且不完整,不完整就不符合他们所知道的人体知识。

由此可见,古埃及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们是用线条造型,填色,在这方面有点像中国画;构图有的是平面展开,有的是在一条横线上安排人物、景物,不受透视局限,可能这样处理能全面、明白地描绘各种对象。

在一条横线上构图,人物近者、地位高者画得大,远者、没有地位的人画得小;画面饱满,疏密均匀,空白处配以象形文字,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

所以说,古埃及的绘画是远古文明的一颗明珠。

(二)透视在西画中的应用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

以焦点透视表现空间,画家的视点是静止的,位置是固定的。

视线向远方层层探索,使画面空间表现以展现深度空间为主,以真实的视觉为基础,注重物象的形体与色彩。

西画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度的空间幻影,因此焦点透视就是以表现一个视点下的深度空间为特点,营造一个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觉。

在一个静止的视点下,画家就会把物象与视点的不同距离所形成的形体比例、色彩对比、明暗关系等真实的表现出来,并按照视觉所观有序的加以安排。

意大利杰出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就是运用焦点透视原理的典型作品。

画家以焦点透视的平行透视来构筑这幅画,使人明显感觉到画面空间是人们站在一个固定位置上的视点所观。

画面空间把众多人物同建筑物有机的结合,并依照视点的不同距离所形成的大小比例、色彩比例、明暗关系加以表现。

观赏这幅画就好像人们站在一个视点观看真实的舞台剧表演,如同观察者往前走上几步仿佛就可以置身于画面的空间之中。

正是由于拉斐尔对于焦点透视的运用,使画面复杂的人物被统一到有序的空间之中,画面的深度空间被表现得非常强烈。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以焦点透视原理和对物体光线、明暗的研究作为实现视觉真实表现的手段,让绘画在逼真地表现客观事物方面更加成熟。

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绘画大师达芬奇运用了焦点透视和对称均衡的构图法则绘制了《最后的晚餐》这件传世之作,达芬奇在空间及远近法的处理上也有他独到之处,他巧妙而又精确地运用了透视法则,把一切透视都集中在耶稣头上,在视觉上使他成为统辖全局的中心人物。

同时他还巧妙地延伸了壁画地空间,整个画面远远望去,感到纵深很远,从耶稣背后的窗口,可以看到耶路撒冷美丽的黄昏景色。

画面两边的人物各为六个,耶酥在正中位置成为了画面焦点透视的中心点。

根据人物的形体动作可分为四组,各个组合之间有左右相向开合的感觉,人物之间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姿态彼此呼应。

坐在正中央的耶酥把双手摊开,头垂向一边,表情淡漠。

这与两边四组人物强烈的肢体动作形成了静与动的鲜明对比。

画家达芬奇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各个人物性格特点和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物形象动态的变化在画面视觉上的节奏感。

餐桌和后墙呈平行线状态,既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性也显示另外在后墙正中位置的耶酥的崇高感。

此外,画面中明暗对比最强烈的是中间部分,即耶酥头部位置,这是由于耶酥背对着明亮的窗户而其他人物都处于相对较弱的对比中,这些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创作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马萨乔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人体结构、空间透视等问题,用新思想和新方法把透视方法恰当地运用在创作当中,创造了真实的三度空间效果,真正地实现了三维物象的二维再现,形成真实可信的画面空间。

其对透视法则的运用在文艺复兴盛期绘画的科学性中成为了典范。

及至16世纪阿尔伯列赫特·丟勒的出现,使透视学获得了理论上的发展。

这位德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在绘画和雕塑中合理的运用几何学创造了后人皆知的“丟勒法”①。

西方传统画家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绘画创作,这样在绘画表现中种种主观的臆造必须要被尽可能地克服和消除。

这些都是与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密不可分的。

理性精神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它强调的是客观性。

它要求主体站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而从古希腊时代起理性精神便贯穿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始终。

在这种理性精神的影响下,艺术活动也成为一种研究自然的感性形式,钟情于客观对象的物理变化,使再现性的特点逐渐明晰。

既然绘画被统摄在理性精神之中,认知又成为绘画的一种主要功能,因此西方传统绘画表现中的主观思想就被有意识的掩埋了。

①丟勒法 1525年丢勒的透视著作《圆规与直尺测量法》出版,书中提到一种分格画法,试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做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把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其作图方法史称丢勒法。

(三)、透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若说透视起源的最早时期在西方国家,其原理的首创其实应该在中国。

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就已记载了对小孔成像的观察。

而后南北朝时,宋·宗炳对定点透视的表达可谓耳熟能详,他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行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可以说,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画家早已经发现了类似西方焦点透视的原理,只不过在空间表现中不受它的局限而已。

我国历代画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创造性运用透视规律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三远”法(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相关主题